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2013-12-01 16:55:50)
标签:

原创作品

鹊桥仙

薄日云游

世直摄影

彭世直

分类: 图文游记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鹊桥仙】薄日云游

嫮幽曲径,烟萝溪畔,崤谷风声林立。香园石韵九龙窠,闻岩罅、润滋茶碧。

飞泉飘洒,玉珠晴雪,万丈丹霞薄日。遐栖穹岫瑞岩峰,梦境影、人文宕轶。

 

早就听说武夷山名贵大红袍茶叶在2005年第七届武夷山红袍节上20克茶叶,竟然拍卖到20.8万元的天价,当时只把它联想到新闻炒作了,就没联想到我一直向往的武夷山与这大红袍有什么关联。

 

这次来武夷山的九龙窠景区,亲眼看到崖壁上生长的六棵大红袍母树距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了,了解到联合国批准的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大红袍母树作为古树名木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耳闻目睹,真是让我惊叹不已。

 

哪能想到区区几颗并不起眼的茶树二十世纪30年代当地政府就曾派兵把守,新中国成立后,相关部门长年雇佣一农户看管,2000年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成功后,更成为重点保护对象了,2003年武夷山市政府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这六株(有两株为无性繁植所生)大红袍投保一亿元人民币,可见它自身的价值和品牌的影响力。

 

难怪后来再没见到武夷山大红袍母树茶叶的拍卖,原来2007年起,武夷山市政府对大红袍母树实行特别管护,严格保护大红袍茶叶母树周边的生态环境。20071010,“乌龙之祖 国茶——武夷山绝版母树大红袍送藏国家博物馆”仪式在紫禁城外的端门大殿举行,最后一次采摘自福建武夷山350年母树大红袍茶叶20克正式由武夷山市人民政府赠送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

 

怀着好奇的心情,在镶嵌岩壁上“大红袍”三个醒目大字下,听导游给我们讲了它的来历:传说天心寺的和尚用九岩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的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这位皇官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哪想到红袍将茶树染红了,“大红袍”茶名由此而来,它以其卓越的品质和极为稀少的产量,成为了茶中之王。

 

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大红袍”,其实都是从无性繁植技术获得成功和推广的产品,别说是“大红袍”母树了,就是“大红袍”第二代和第三代每年的产量也是非常稀少的,年总量也只在数百克,世间根本难得一见。据历史记载,早在宋代,武夷山“大红袍”就成为皇家贡品,到了清代,更是乾隆爷的喜爱。现在武夷山繁植的大红袍茶树有四万多亩,大红袍茶叶名扬天下真是名不虚传。

 

百闻不如一见,知道了这些,结合头一天参观了茶博园,这才让我略微了解了武夷山的茶文化,它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是分不开的。仰头再细细品味它的独到之处,一抹茗香已悄悄浸入到我肺腑,让我回味无穷,它已深深的扎根在我的脑海里。几株“大红袍”的始祖茶树就鲜活在我的眼前,盘根寻节,我依依感受到了“大红袍”鼻祖的荣耀。

 

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大红袍景区,随团乘车去了水帘洞。乍一听水帘洞,就觉得挺新鲜,这个季节去看这一景象只怕会留下遗憾,我想的没错,导游也讲到因今年周边旱情严重,现在去是看不到水帘的。可当他介绍水帘洞的奇特地貌及人文景观,又被它深深吸引:水帘洞原名唐曜洞天,位于丹霞嶂东面,它是武夷山最大的洞穴,高、宽各一百多米。洞门前终年流淌的两股清泉,从一百多米高的岩顶飞泻而下,如悬挂的两幅珠帘。水帘洞内,景色独到,可容数百人。岩壁上摩崖石刻比比皆是,“活源”两字最为著名。

 

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我倒不这样认为,听起来固然很美,可见到真实的景象就会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只听不看,也称不上完美。这不,有几个同伴听说进入十一月,就看不到水帘景象,也就不想去了。不管那些,我和夫人快步走在最前面,你不往前走,你又怎么能看到沿路的燕子峰、丹霞峰、鹰嘴岩等众多的景观那,难道水帘洞没有水就不值得一看吗,我是不想信的。

 

两天半的时间游览武夷山,我切身感受到就是走马观花,要游的景点太多了,好多是顾及不上的,这么著名的景点不到现场,定会落下遗憾。我们在峡谷里穿行,油石路下就是蜿蜒的溪水,溪边的坡地上大多是茶田,起伏连绵的山上,层层茶田到处可见,它们就交织在丛林里,虽说季节让冬季来临,可这里还是郁郁葱葱,偶尔才能见到鲜明秋色的一点红。

 

顺着标示牌,我们踏上了上山的石阶,登高望远,周边的景致历历在目。位于章堂涧南岸的丹霞峰半壁也颇具壮观,上边有长长的岩洞,相传太平天国时,崇安城内一富豪惧怕农民起义军对他清算,携眷逃避来此,藏身洞中。后来他在洞中建造了楼阁,并装上辘轳便于上下,人称天车架。如今高高在上,能看到的也只是看似久远的护栏,楼阁早已荒废,天车架也已不存,仅留遗迹供人观看,成为武夷山一景。

 

我们来到了位于丹霞嶂东面,也是武夷山最大的岩洞,素有“山中最胜”之称的水帘洞。正如导游所讲,现在看不到水,可看到数十丈又高又宽,且上边就像向下倾斜,正如介绍的那样,上凸下凹,人站在下边倍感很渺小,看到这架势,再看那丹霞地貌秀美的特征,也算是颇具壮观了。清晰可见自上而下的水印痕迹。一根黑索从天而降,倾斜的被拉到崖壁高台的栏杆上,询问路过的一尼姑,她讲这是用来引水用的,形成水帘后有一个大的倾斜,给人不同的感受,这真是惊天之举。

 

这里的摩崖石刻比比皆是。要说最显目,也是最具灵气的,当然就是上边提到的“活源”二字,这是光绪年间陛用总兵浙江象山协副将楚南余宏亮所题写。相传“活源”取自朱熹《观书有感》一诗:“半庙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取用这二字,即点出了水帘洞的景致,又勾起人们对朱熹求学精神的追思。

 

还有“水帘晴雪,赤壁明珠”,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水帘洞的景观。再看那“水帘千丈垂丹壑,晴雪长年舞翠檐;赤壁千寻晴指雨,明珠万颗昼垂帘。”等题字,都是不知何人题写,可那种意境真是让人想入非非。隔水帘向外望去,洞外一定是幽园青翠,竹丛林茂,鸟语花香,村落人家,一片柔美的朦胧秀色,别有一番情趣,给人诗情画意之感,不陶醉其中都不行。

 

崖上有数间茶室,其中三贤祠,是南宋所创建,三贤祠顶上无半片覆瓦,全木结构,把外突的崖顶作为屋顶,风雨不侵,蔚为奇观,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听了有关它的介绍,知道它历经沧桑和磨难,好在摩崖石刻名声在外,历代官府在旧址上多次重修,旧貌依存。它原奉祀宋朝大儒刘子恽、朱熹、刘珙的三贤祠。至民国,三贤祠遭劫难。根据民国《崇安县新志》记载:“近由俗人改建三教堂,祀孔子、老子、释迦,殊为不伦,亟宜恢复旧观,以存古迹为目的。”大约在1943年,三教堂又恢复旧名三贤祠。

 

这半天时间还是比较紧凑的,二天半的武夷山游览觉得很仓促,可还是不情愿的结束了,吃完午饭即将乘坐火车直奔福州。不出门的人不知道旅游的乐趣,它不光是身心的放松,更多的是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所见所闻会给你带来极大的满足,不管是人文还是历史,它都会让你收获好多。我和夫人说了,以后再来就是自由行,不是喜欢吗,就在这里多住上几天,走遍这里的山山水水,品够这自然与文化,双世界文化遗产的武夷山,那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

 

三天来,这里一直都是不透亮的大阴天,时不时的还要掉上几滴小雨点,也见到了片刻的日头,不利于拍片,可丝毫不减旅游的乐趣。夫人高兴了,不需要擦抹防晒霜了,哪怕爬山,没有日晒,也不至于汗流浃背。就拍片而言,咱出来主要是看风景的,有人物在图片里也不想要什么大光圈来突出人物,虚化背后,俺只是想把人物当陪衬,增加点色彩,把心思还是放在沿途的风景里。

 

该收笔了,还是让诗文当引子,这篇游记名字就叫《薄日云游》吧。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福建行(三)武夷山~大红袍~水帘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