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9月10日发布数据显示,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3%,连续两个月处于“2时代”,并创下半年内最高涨幅。
近期,蔬菜、禽蛋肉等生活消费品出现了一定涨幅,有些涨势还过猛。根据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监测数据显示,8月24日,菜篮子指数为105.17,而6月24日菜篮子指数为95.80。进入7月以来,菜篮子指数的涨幅已超过9%。这个时间区间,个别蔬菜涨幅攀升至两位数,比如,西红柿涨幅40.1%,茄子涨幅在33.1%,猪肉价格攀升幅度也不小。
8月CPI环比上涨0.7%,创下了2008年以来同期新高,食品价格上涨2.4%。其中,鲜菜、猪肉、蛋类的价格分别上涨9.0%、6.5%、12.0%,均明显高于季节性规律。
随着一二线城市房租的大涨,以及菜价的明显上涨,物价将会继续攀升。
由于近期鲜菜、鸡蛋等食品价格上涨较快,市场对下半年通胀可能上行的疑虑升温。不过,老生常谈,成为外交辞令话语一样的说法又出现了:未来食品价格会有一定幅度反弹,但非食品价格相对平稳,未来几个月CPI同比或继续维持在2%以上,但整体仍温和可控。“2%以上”是多高?“温和可控”尺度在哪里?
“总体可控”已经成为一些部门专家回应社会与市场关切的模凌两可的外交辞令。这种外交辞令的危害性越来越大,往往麻木决策层,误导市场,甚至酿成大祸。
回顾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美两国都放水货币,而又都没有发生物价上涨引发的通货膨胀。原因何在?两个大国有着迥然不同的原因。
美国没有出现通胀的原因是由于巨大的贸易逆差,从中国等回家进口大量基础性低端廉价的生活消费品,抵消了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怎么讲?使得美联储发行的货币通过进口流向出口大国的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而美元货币并没有在美国国内市场兴风作浪。例如,中国就拿了3万多亿美元。
中国没有发生通胀的原因何在呢?中国央行金融危机至今放水货币一轮又一轮,而物价基本稳定,通胀率也不高。其中一个原因是资产价格暴涨特别是房价上涨吸食大量流动性,才使得物价看起来上涨并不明显。包括2014年以来罕见放水的货币,正好被这几年房价暴涨吞噬掉,而没有冲击到消费品价格。
回到近期物价走高上。一个表面因素是全国蔬菜基地寿光受洪水灾害原因。但这只是浅层次的原因而已。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货币泛滥这个凶手。
在继续降准放水货币情况下,一个大背景似乎在变化。在房地产强调控,金融强监管强整顿,去杠杆声声紧,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严重不景气,A股熊霸全球情况下,货币被挤出到流通领域横冲直撞到哪里去呢?不排除进入到生活消费品领域兴风作浪,制造通胀。前几年已经领教过“蒜你狠”、“姜你军”、猪肉的带头大哥等威力。不排除他们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通胀是一个货币现象。管住货币就管住了通胀。当然,要处理好两难选择的问题:物价上涨与经济增长方向背离时,如何拿捏好货币政策需要高超智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