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陆金所与大公国际“互掐”叫好

标签:
财经 |
为陆金所与大公国际“互掐”叫好
从大公国际“指控”陆金所平台实缴出资额发生较大变更,涉嫌不实;平台债项信息严重不对称,涉嫌建立资金池;平台涉嫌关联担保的“三宗罪”看,如果大公国际掌握的事实准确,确是触碰了现有金融监管以及法律的底线。不过,陆金所对“三宗罪”指控予以全面否认,并且拿出了从文字上看较为令人信服的理由。
对此,大公国际应该针对陆金所的全面否认,拿出更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做实上述“三宗罪”。否则,极有可能被陆金所追究“法律责任”。
笔者以一个资深金融特别是银行人士,作为旁观者对此事件进行一个简单分析。当然,也可能是臆测和“妄言”,目的在于帮助投资者理清对此事件的分析认识头绪。
从第一宗罪来看,陆金所背靠平安集团这棵大树,资本金问题上应该没有任何问题。既是一时在账务处理上存在闪失,随时补充认缴资本一点问题也没有。陆金所在回应中已经声明,成功进行了新的融资安排,将获得新的总额达30多亿元的资金支持,并将于近期全部到位。
从第二宗罪来说,陆金所在其官网上明确说明仅仅是“金融资产交易信息服务平台”,这次回应也再次予以重申,并且再次声明:对于平台上的产品和资产不设立资金池、不提供期限错配以短养长。大公国际需要拿出进一步证据来。如果陆金所确实没有设资金池,这个P2P平台比一般的要安全许多。仅从从业人员上来说,管理层基本都是有着金融银行资深工作资历的人员。仅仅从资金安全角度看,退一步说,就是设立资金池,风险也不会太大。风险大小主要看资金池资金使用方向和用途。拥有资深金融专业背景的陆金所管理层在风险把控上应该老道得多。最为关键的是,对于投资者来说有平安集团这颗大树的信用背书,资金安全应该放心。当然,这仅仅是假设,P2P平台不能设资金池的底线,笔者坚决同意和拥护。
从第三宗罪来看,平台涉嫌关联担保问题。陆金所已经予以否认,就看大公国际拿出进一步的证据。这里面投资者最为关心的是2.5亿元坏账传闻问题,这也是大公国际提及到了的。唯一有出入的是,大公国际显然把2.5亿元到期借款搞成了4亿元全部借款。因为在与陕西金紫阳集团的2.5亿借款已到期,平安国际商业保理方面不得不启用资金池偿还投资人本息。笔者认为,这个资金池可能被误认为是陆金所P2P所属的了。事实是,平安国际商业保理虽然是陆金所下属公司,但却是完全独立的法人,债权债务非常清楚,无论是4亿元还是2.5亿元都与陆金所P2P平台上产品和投资者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不过,陆金所也要大度一些。毕竟平安国际商业保理是其下属公司,误将屎盆子扣到你头上也不是一点缘由都没有。这警示陆金所,一定要对旗下公司“清理门户”。陆金所作为互联网金融特别是P2P网贷平台,目前处于争议争论的极为敏感期,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被误打误伤。
笔者依然认为,陆金所是目前中国P2P网贷平台中最为安全的。陆金所三分之二员工具有国内外领先的金融机构从业经历。凭借平安集团强大金融背景和信誉信用背书,投资风险比其他平台小的多。不仅风险控制能力强,而且,金融产品定价合理适度,比如:在陆金所平台上的产品收益率大都在10%以内,多维持在8%左右。定价是否合理,是否不着边际许诺畸高收益率,是衡量是否存在风险隐患的关键因素之一。你异想天开谋取天价高收益率,他就琢磨到你这个心里,最终让你血本无归。
对于陆金所和大公国际这种隔空“掐架”方式,笔者认为是一个好模式。就是要发挥大公国际这种独立的、与被监督方没有任何利益纠葛的第三方监督机构的作用。这种真正独立第三方监督机构越来越多,社会经济金融发展将越小心和规范。这股监督力量和监督方式是难能宝贵的。监督者和被监督者越掐架对投资者越好。希望这种模式快速壮大。
提醒陆金所作为从事从目前看备受争议的互联网金融特别是P2P网贷业务,来自类似独立第三方大公国际的监督应该看作是一次宝贵机会:澄清自己、澄清事实的机会,甚至是宣传自己、树立形象的机会。绝不能抱着对抗性思维来对待社会民间机构的监督。笔者建议,澄清事实,还以清白,就到此为止。没有必要什么“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大动法律之干戈。将耗费在这上面的时间用到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上吧!
慧眼财经网:http://www.huiyanc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