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灵佣金”灵在何处?

(2014-06-24 12:19:32)
标签:

股票

财经

 “灵佣金”灵在何处?
余丰慧
    从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开始,国内金融市场波澜涟漪四起。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宝宝们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诞生和快速扩张,不仅仅给以存贷款为主的传统银行来带空前挑战,而且也使得国内金融理财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传统金融业都感到了深深危机,证券行业也不能幸免。
继传统银行、保险、基金等行业纷纷涉足互联网金融,纷纷加大创新力度,以应对扑面而来的冲击外,国内券商也不甘落伍,纷纷推出本行业的创新理财产品,纷纷触网,迎接未来更加激烈和残酷的挑战。
近日,在我国证券市场备受关注的一件事情是,国内知名券商国联证券推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创新性产品矩阵——“灵佣金”。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灵活的证券市场交易价格体制,以挑战中国传统固有的死板落后的佣金制度,给中国证券市场股票交易经纪业务定价体制改革创出一条新路。同时,以此找到券商涉足互联网金融的突破口,奠定未来涉足互联网新金融的基础。再者,使得国联证券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以实实在在的证券业务创新惠及客户、让利客户、吸引客户,使其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灵佣金”旗下产品“笔笔惠”的几大优势非常明显。便利性是第一大优势。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服务于投资者和民众的所有东西包括证券投资和理财产品越简单越好,越方便客户和投资者越好,越容易计算、操作越好。一句话,客户体验感觉必须好。余额宝备受投资者青睐的一个优势就是操作简单,客户体验好。余额宝与传统大银行在银行转账上的争议,其本质就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体验好坏、是否简单方便的争论。“灵佣金”旗下产品“笔笔惠”改变过去股票、基金交易佣金的繁杂计算方式,使用按每笔收取固定费用,其便利性必将带来客户的良好体验。每一位投资者从事每一笔证券交易前事先能够测算出证券交易佣金成本,从而使得每笔收费更为透明化,清晰化。这是到目前国内所有券商都无法做到的。
 无形中形成了一个让利于投资者的阶梯型费率激励机制。“笔笔惠”将规费单独收取,收取后交给交易所等相关部门外,每笔交易无论金额大小统一收取5元。如果交易金额为1万元市值,那么,加上万分之1.2左右规费,佣金费率就是万分之6.2;如果交易额为两万元,那么,加上规费,佣金费率约是万分之3.7;如果交易额为10万元,那么,加上规费,佣金费率就是万分之1.25。交易额度越大佣金费率越低,形成了一种激励机制效应。
将“灵佣金”旗下产品“笔笔惠”主战场放在了PC及手机客户端,尝试互联网金融业务,发挥移动互联网的巨大优势潜力,以此吸引中产阶级投资者及适应互联网金融投资的用户,说明这个创新变革性产品是颇具前瞻性的。
目前,所有社会经济金融活动都在飞速由物理性网点的线下搬上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线上。线下客户在走失,线上客户呈现几何式、爆炸性增长。一切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如果跟不上这个巨变,跟不上客户足迹的转变,还在线下苦苦挣扎,最终客户失去殆尽了还没有明白是咋回事,即:死都不知道是咋死的。
所有传统金融机构包括券商在互联网金融上不能浅尝辄止,而应该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内涵。从事深层次的互联网金融,从事真正的互联网金融。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不但能够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最重要的是在金融行业核心的风险防范上比传统金融优势更大。这就要求互联网金融必须是在互联网新经济基础上,比如电商平台上。借助大数据挖掘分析的优势,与传统金融相比较能够深度挖掘金融交易对手的信用资源状况、生产、库存、流通、销售、结算现金流、财务数据流的最真实的静态动态情况,从而决定是否与金融交易对手发生金融交易。
互联网新金融的最大优势是能够通过深度挖掘金融交易对手的信用资信状况,将客户的信用状况作为宝贵财富挖掘出来,在此基础上发生金融交易。中国在金融资源配置上最大的浪费是将金融交易对手的信用财富几乎全部浪费掉了。把一切金融交易对手都预先假想为“失信之徒”,信用基础彻底坍塌,一切金融交易变得异常复杂和效率极低。比如:无论是讲信用和不讲信用的客户贷款一律都需要担保抵押。这就使得金融交易复杂多了。原因在于传统金融机构没有有效鉴别谁讲信用,谁是失信之徒的手段。互联网金融的诞生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作为券商不仅是在互联网上售卖几款证券基金产品就是涉足互联网金融了。而应该着眼于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或者自行建立互联网平台,以创新类产品吸引投资者和客户,把互联网平台做大,积累其海量的客户规模,然后通过大数据挖掘客户足迹,寻求附加值更高的商业机会。

本文作者为经济学家、著名经济金融评论家、《互联网金融革命》一书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