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互联网金融产品切忌忽悠投资者

(2014-05-11 11:00:17)
标签:

财经

互联网金融产品切忌忽悠投资者

央行暂停与本博同步的《慧眼财经》公共微信开通了,微信号:yfh60716;也可扫描二维码,或者直接从订阅号中s搜索“慧眼财经”即可

互联网金融产品切忌忽悠投资者


京东最近飙出“超级理财产品”——“京东8.8”, 以8.8%的年化现金支付比率向用户支付现金,用户可100元起认购,单个用户认购无上限。此次产品募集规模仅为10亿元,4月15日开抢。

消息一出,瞬间引爆互联网。14日,不少媒体来电采访,要求解读这款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众媒体把目光都集中在8.8%高与不高、投资者是否存在风险?由此看出,媒体和投资者都把8.8%习惯性、常规性当作保本收益率或者预期收益率了。那么,8.8%到底是个啥东东呢?

“京东8.8%”就是在混合基金的基础上,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20日,以8.8%的年化现金支付比率向用户支付现金。如果基金的收益率不足8.8%的话,客户的基金资产就会越来越少,直至资产消耗殆尽。举个具体例子:如果一只基金一年的收益是4%,照样可以支付8.8%。剩下的4.8%则从本金里扣。“京东8.8%”被包装称为“国泰安康养老定期支付混合型基金”。 招募说明书中明确写着“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

然而,却其名曰“京东8.8”,还公开打出“8.8%的年化现金支付比率”概念,这明显是一个噱头,是为了诱导投资者,吸引投资者眼球。很容易使得社会公众和投资者将8.8%定期支付现金概念与预期收益率或者保本收益率混淆,从而使得投资者冲着8.8%盲目投资。

根据基金等各类理财产品的常识性、一般性做法都是将预期收益率放在一个最重要的显著位置来吸引投资者或者一目了然传递给投资者这款理财产品可能会达到的收益率水平。把一个定期支付现金的高比率放在显著位置,大肆渲染,吸引投资者还不多见。无怪乎“京东8.8”一开始就被质疑为玩概念。善意的媒体还提醒投资者擦亮眼睛。

笔者认为,依照目前的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低迷状况,以及市场流动性偏松,资金价格徘徊在低位现状分析,从“京东8.8”主要投资于新股和债券市场看,其风险显然高于投资于银行同业存款的货币基金,同时,获得8.8%收益率难度不小。

互联网金融企业一定要仔细分析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一定要深刻剖析国内流动性走势以及资金价格变动趋势。要明白的是,去年后半年余额宝等宝宝们的高收益率是一个特殊时期。特殊在银行体内一直“闹钱荒”,“钱荒”必将导致资金价格畸高,进而给宝宝们带来畸高收益率。而目前,“钱荒”的外部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在这个时候再以“钱荒”时期的思维推出高收益率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就完全背离市场规律、资金价格走势了。这也提醒投资者,这是务必需要密切关注的投资决策因素。如果投资者能够观察清楚市场资金价格走势,就会大致能够揣度出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收益率多高是理性的,就不会盲目相信离谱畸高的收益率噱头。

需要提醒的是,互联网金融正处在风口浪尖上,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争议性非常之大。无论是传统金融企业,还是监管部门;无论是传统经济金融思维的专家,还是谈金融风险色变的学者,都在紧盯互联网金融的一举一动。一旦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出现风险,或者忽悠投资者,或者违背线下操作规则制度,就可能被抓住辫子、抓住把柄,群起而攻之。在这个当口互联网金融企业一定要谨慎小心、合规合法开展理财产品等业务。

互联网金融诞生于草根民众,诞生于互联网新经济在资源配置上的公开、透明、高效率。受益的是最为普通、思想最为简单的百姓。因此,互联网金融产品越简单越好,越直截了当越好,这样才能越契合普通百姓的投资习惯和思维方式。切忌玩弄概念忽悠投资者。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最终不但使得投资者遭受损失,而且自己的公信力也将丧失殆尽,更重要的是将会影响到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

一定要汲取2008年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金融危机前夕,华尔街那些金融大佬们就是疯狂玩弄金融理财产品、金融衍生品概念,疯狂进行多层次包装,然后把将自己都包装糊涂的金融衍生品概念拿出来让投资者投资,最终成为引爆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之一。

 

新闻链接:http://finance.ce.cn/rolling/201404/15/t20140415_2657903.shtml

http://www.ce.cn/macro/more/201404/15/t20140415_2656939.shtml

http://fund.jrj.com.cn/2014/04/15022317041534.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