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银行“钱紧”酿流动性风险

标签:
财经 |
防止银行“钱紧”酿流动性风险
与本博同步的《慧眼财经》公共微信开通了,微信号:yfh60716;也可扫描二维码:
进入第三季度末,部分银行存款出现负增长。因为“钱紧”,有些银行甚至停止了信贷投放。经历过今年6月“钱荒”事件后,市场再度对“钱紧”感到恐慌。
三季度末以来,虽然部分银行流动性紧缺没有此前显得那么严峻,一些人士也放言6月“钱荒”事件不会重演,但细细分析后发现并没有那么乐观。三季度末以来,银行本身“钱紧”程度与6月份差不多,之所以没有再次闹“钱荒”,主要原因是央行伸出了援手。6月份那次“钱荒”,央行一直憋着不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让商业银行自己来解决。而这次,央行以为“双节”准备足够流动性为由,从9月下旬就大力度采取逆回购工具向市场释放上千亿元流动性,解决了银行“钱紧”的燃眉之急。也才使得三季度底和本月初没有重演6月份的“钱荒”。笔者大胆猜测,如果央行不向市场释放流动性,6月份的罕见“钱荒”再次上演的可能性极大。
既是央行大力度释放流动性救济银行“钱紧”,但只是一定程度上短时缓解了。国庆长假后一些商业银行资金紧缺状况又开始出现。包括大型银行在内几乎所有商业银行都抬高了贷款门槛,特别是过去被称作优质资产、相互竞争拼抢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纷纷抬高门槛甚至暂停贷款。主要是内部资金紧缺造成的。折射出银行“钱紧”仍在发酵。同时,三季度末央行大肆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解决银行的燃眉之急,那么,四季度底、明年一季度、再往后如何办呢?
商业银行逼迫自谋“生路”。大肆发行银行理财产品,其实是变相提高利率来吸收存款。但是,理财产品回报率高,资金来源成本高,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压力。同时,银行理财产品乱象丛生,风险凸现,特别是期限错配风险日益暴露,已经受到了监管部门的严厉监管。银行依靠理财产品来解决内部流动性持续紧张问题不是出路。这也倒逼利率彻底市场化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否则,商业银行的“钱荒”、“钱紧”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存贷款比例问题。目前一些人士要求取消存贷款比例。这种要求有点匪夷所思。存贷款比例是防止银行流动风险和超负荷放贷的重要指标,是《商业银行法》中的法定监管指标,岂能取消呢?特别是在目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凸现情况下,这个指标更显得异常重要。要说进行修改完善的话,只能完善分母项,即:增加贷款类资产统计范围。
三是防范银行“钱荒”引发的流动性风险重点在于遏制银行之间的同业业务,特别是基层行同业之间的乱拆借行为。这是酿成目前银行“钱荒”的主要原因。一些银行把从其他行大额度拆借的资金用于购买信托受益权返售信托产品,从而使得资金流入到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领域,成为流动性非常差的资产。大额拆借资金到期后必将出现“钱荒”的流动性风险。监管部门一定要严格监管,坚决遏制银行基层行的乱拆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