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收编”第三方支付目的何在
(2013-09-05 11:15:55)
标签:
财经 |
银联“收编”第三方支付目的何在
两个举动暴露银联“心机”:首先,在一周前,银联曾将第三方支付企业召集开会并解读《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银联强调,跨法人交易发送方式不得绕过银联,否则将处以万分之九的罚款。其次,从去年开始,银联就一直在表示要规范支付市场,就在7月召开的董事会上,银联就将“收编”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意图公之于众,提出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联卡交易维护成员银行和银联权益的议案》,要求2013年底前全面完成非金机构线下银联卡交易业务迁移,统一上送银联转接;2014年7月1日
前 ,实现非金机构互联网银联卡交易全面接入银联。
中国银联不遗余力地觊觎非金融支付机构POS业务目的何在呢?目前市场提供的POS终端收单每笔向商家收取0.35%到0.8%的服务费。银联POS机的结单手续费根据7:2:1比例分配。即发卡行占70%,收单机构占20%,清算机构(银联)拿10%。最后这10%,是银联收入的重要构成。但是,由于非金融支付机构线下POS业务90%没有经过银联,而且这种趋势还在扩大,不但使得银联少收“买路钱”,而且对于过去已收“买路钱”业务直接构成威胁。有机构不算准确地推算:第三方支付机构接入银联网络增加的手续费率将达到千分之三,预计2014年网上支付将达8万亿元的交易额,这样增加的手续费将达到240亿元。这对银联无疑是一块肥肉,而对商家和消费者却可能承担转移成本。因此,银联极力“收编”第三方支付,其实是本着收取“买路钱”的巨大利益而来的。
令人奇怪的是,银联虽然作为企业却扮演着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双重角色。银联出台文件对第三方支付进行所谓的规范,貌似在扮演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责。但作为经营机构并且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这种规范文件办法是否有法律效力,值得商榷。因此,第三方支付企业有权选择是否接入银联通道。
银联出台文件“收编”第三方支付业务有垄断之嫌疑。目前,银联完全垄断了银行卡跨行清算渠道业务,并从中获益匪浅。没想到半路杀出个以支付宝领衔的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居然与银行私下连接绕过了银联开展线下支付清算业务。面对地盘和利益双重受损,岂能坐视不管?只有强制性“收编”或者迫使其退出市场,才能彻底垄断跨行清算业务。这样的话,垄断的狰狞面目就出现了。
银联“收编”非金第三方支付业务不利于金融支付业务创新。多家第三方支付企业表示,支付宝停止线下POS业务,是银联意图强制“收编”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信号,会使整个行业发展出现倒退。在国家鼓励金融创新的大背景下,不仅有垄断之嫌,而且不利于行业发展,甚至是对创新的扼杀。
银联“收编”非金第三方支付业务将侵害客户和消费者的利益。90%以上的互联网支付不接入银联网络,且与银行议价能力较强,只承担银行的费用且费率平均仅为0.1%左右。通过银联转接后,费率将增加到0.3%-0.55%的价格水平。增加的费用可能直接转嫁给商家和消费者,市场必将受到冲击。
因此,必须理顺非金第三方支付业务的管理体制。无疑,人民银行是唯一的管理机构,银联不能继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了。银联垄断跨行支付清算业务的格局应该打破。在管理部门无所作为情况下,互联网企业创新出挑战银联垄断地位的第三方支付业务是一件大好事,应该给予支持和发扬,决不能被“收编”甚至扼杀,至少“收编”与否应该尊重市场规律,尊重企业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