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关注社会融资走势三大新动向
从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走势看,出现几个需要密切关注的新动向。新动向之一,从结构看,当季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44.7%,同比低18.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量6.16万亿元中,有3.4万亿元都是贷款以外的融资。这是一个向好趋势。实现社会融资多元化,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降低间接融资比例,特别是克服在贷款一棵树上吊死人的融资单一状况,是我国金融发展改革目标之一。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走势说明正在向这个目标大踏步迈进。
但是,一个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即: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以外的社会融资规模急速扩张带来的金融风险将急剧扩张,如果防范措施跟不上,极有可能酿成严重后果。这个风险集中在国内外担心的影子银行风险爆发上。日前,惠誉宣布下调中国主权评级的一个理由就是,惠誉指出,中国包括各种形式影子银行在内的信贷规模可能在2012年底达到GDP的198%,明显超过2008年底的125%。在截至2013年2月的12个月中,仅有55%的社会融资规模采用了银行贷款的形式,低于2009年的76%。从金融稳定性的角度来说,银行贷款之外的其他信贷形式也加大了金融风险。对银行信贷扩张等金融笼子里风险管控较严,而对于笼子外的社会融资包括影子银行风险管控较弱的现象,随着笼子外融资规模越来越大,必须高度关注和重视。
新动向之二是,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大举进入到了房地产领域。从笼子内外两大指标可见一斑。从银行贷款分部门看,一季度住户贷款增加9751亿元,占贷款增加总量2.76万亿元的35.3%,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96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78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占比60%,这与一季度各种需求恐慌性入市购房相吻合,这部分贷款大多都是个人住房贷款。从笼子以外的信托贷款规模猛增看,一季度信托贷款增加8230亿元,同比多增6443亿元。3月份为4306亿元,更是创下历史纪录。在表内信贷业务受到限制后,信托资金大都进入到房地产开发领域。
引导信贷资金、社会融资进入到实体经济、实体企业是金融调控的方向之一。而从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走势看,效果非常有限。无论如何,表内表外融资大量进入房地产领域,而进入不到实体经济里,都不是一个好现象,最终是经济良性发展的隐患。
新动向之三是,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猛增,而实体经济并没有尝到“甘露”。 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6.1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27万亿元,用猛增“二字”恰如其分。而经济数据却显得没那么强劲。数据显示,2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12.5%,而3月份的PMI为50.9%,反弹力度低于过去数年。同时,中小微企业贷款融资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除了上述社会融资较大比例进入到房地产领域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在金融体内循环。据推算,3月份企业存款增加约2.43 万亿元,占3月份各项存款增加总量的58%。主要是贷款派生出的存款,很多企业贷款并没有用出去,用出去也是在银行体系反复循环。社会融资规模大有脱离实体经济的过热风险,这必须引起密切关注。
对于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走势的三大“异常”新动向,央行、银监会作为两大金融监管部门应该组织力量进行深入调研、缜密分析,摸清来龙去脉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对其折射和显露的金融风险苗头,要及时采取应对之策,将其消化消灭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