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天然气定价市场化应先破垄断
国家发改委下发《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称,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变化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价格在调节供求关系中的杠杆作用,并为天然气价格最终市场化奠定基础。
天然气等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呼声已经许多年了,目前正在逐步启动。有关专家和天然气开采、经销企业几年来不断呼唤、叫屈天然气销售成本倒挂。可以说,天然气价格旧机制上积累的矛盾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发改委今年初选择广东、广西两个地区开展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先行试点改革。
一个普遍认识是,国内天然气价格水平偏低,没有完全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和资源稀缺程度。特别是进口中亚天然气按国产气价格亏损销售,实施“走出去”引进资源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同时,由于所谓的天然气价格偏低,影响到企业开采、输送、配气、供应和零售的积极性。更由于缺乏竞争、个别央企垄断了开采、管道输送和终端销售各个环节,竟然造成部分区域内存在一定程度的“占而不勘”现象,影响了天然气增储上产,甚至导致从国外进口高价气与日俱增;使得国内终端销售环节不断闹气荒,貌似垄断企业屡屡逼宫涨价。
这样看来,所谓的天然气定价回归市场化就等于天然气价格要有一个较大幅度上涨了。借助所谓的市场化噱头进行涨价是确定无疑了,也就是说市场化就等于涨价。
目前天然气价格到底低不低?价格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到底如何?还需要认真分析。2005年以来已经3次调整了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终端零售价格也在不断攀升,北京发改委12月1日提高居民天然气价格,每立方米上调0.23元。只要上调价格,都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企业生产经营普遍不景气,直接影响到职工薪资增加,全面提高天然气价格无疑将加大百姓生活负担。
石油、电力、天然气等都是资源能源产品,是构成经济活动的基础成本,最终都进入终端销售商品的成本里。在经济景气、无明显通胀阶段,提高这类商品价格,实体生产企业和终端消费者承受能力较强,不会对经济活动的微观细胞企业构成大的影响。但在宏观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时期,一旦提高资源能源价格,一方面对本来就不景气的企业生产经营构成影响,进而加剧经济下行风险,同时,增加商品成本压力,最终推高物价,助推通胀。在市场化等于涨价情况下,一定要权衡百姓和实体经济的承受能力。
更为关键的是,天然气定价回归市场化要先破除垄断。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放开天然气出厂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政府只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进行管理。而目前,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主体太单一,没有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供应渠道。天然气开采、运输、供给等掐脖子环节由石油等垄断集团把控着。有竞争,企业才有降低成本的内在动力,只由一个企业来经营的话,价格永远会不够高。
只有打破石油等垄断集团的垄断格局,才谈得上市场竞争机制形成价格。否则,在垄断状况下,天然气定价不可能真正实行市场化,市场机制也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唯一可能发生的是价格单边上涨、只涨不跌、越来越高。
新闻链接: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121204/0235138827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