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会否成为鸡肋
3月19日,证监会公布了首批6家融资融券试点券商名单,试点券商名单的公布意味着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正式启动。有研究机构认为,融资业务在初期将为A股市场输血900亿元。
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呼之欲出。作为今年我国资本市场的重头戏,社会各界对这两个新产品、新业务给予厚望。大部分专家认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推出将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个里程碑,卖空机制的引入,将彻底改变中国股市单边市的现状,有利于稳定市场,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同时,给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投资机会和投资手段。再者,给市场融资开辟了新渠道、新途径。
然而,必须充分认识到,股指期货是一个杠杆率高的金融产品,在给投资者带来好处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风险。总体来说,其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如果风险掌控不好,最终可能酿成系统性风险。融资融券业务特别是融券业务是与股指期货类似的产品,杠杆率高、投资风险大。总之,在看到两大新产品有利资本市场的同时,其风险如何控制是一大难题。
这就给监管部门提出一个两难选择。如果预先把风险控制过严或者说理想化控制风险,那么,必将使得市场准入门槛过高,参与者寥寥,最终成为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如果风险控制过松,准入门槛过低,市场参与中踊跃,交易活跃,但是,可能风险大增甚至出现系统性风险。如何在充分发挥两个新产品的功能与防范风险上找到平衡点,需要监管部门拿出智慧。
但是,监管部门出于确保安全为目的,往往会以防范风险为第一位,往往不会采取冒险之策略,事实也确实如此。当前,在股指期货上采取了12%的保证金比例,加上期货公司一般增加8个百分点,总比例达到了20%,杠杆率达到5倍,属于保守型的。一般投资者进入股指期货的资金门槛为50万元,这就不是中小投资者玩的游戏。同时,对投资者准入的所谓素质要求,有些令人啼笑皆非。比如:对开立股指期货账户的投资者要进行投资知识考试。据说,某个投资者经过三次考试都没有过关,最终把考试题目都背下来了。这么高的“门槛”,造成的结果是,目前全国开户数仅仅千余。就依靠这一千多个投资者,如何能在股市形成卖空机制呢?
一些专家说,融资融券业务可能会给A股输血900亿元左右的资金。但这只是坐在办公室凭空计算出来的。必须看到融资融券业务可能面临的困境。融资可能不成为问题,但是,融资融券核心在于融券。而融券首先面临的是券商可能无券可融,即券商没有足够的自有证券,即是有自有券,但是否愿意融,也是一个问题。这就是接下来的第二个难点,如果券商愿意融券,出于本身利益考虑肯定是看涨的证券,这正好与融券的投资者看跌相反。这就出现了投资者与券商的博弈、对垒。而券商凭借其强大的研究能力必然赢多输少,相反,投资者必然输多赢少。这将大大不利于券商营销和维护客户,特别是大客户,这本身也与券商利益相悖。同时,参与融资融券的投资者也不容乐观。
因此,如何权衡好、处理好这个两难选择,正在考验监管部门的大智慧。否则,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概念,炒作一番了之。
新闻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3/22/content_13219337.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