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投资金融产品仅“弄懂”还不够
国资委副主任李伟表示,国有企业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要严格合规。 二是要目的明确。 三是要确实弄懂。
四是要控制风险(5月5日 新华网)。
为了防范国有企业投资金融领域出现风险,国资委今年将对中央企业投资金融领域的总体情况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中国央企投资金融衍生品包括对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等金融领域进行投资不断出现。同时,投资风险频现,一些亏损额度还相当惊人。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东方航空、中国国航、中国远洋等央企投资亏损合计上百亿元。在地方国企中,深南电也因操作石油衍生品合约导致巨亏。以前,中国五矿、株冶、国储铜、中航油都曾有过这方面的巨额损失。
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金融产品特别是衍生品风险大规模暴露出来,有些金融衍生品从设计上就存在严重缺陷甚至完全是敛财骗人,有些衍生品风险波动非常大,投资者损失惨重。比如:成品油套期保值。本来在期货市场里套期保值产品是专门为规避风险而设计的。为了防止一种产品未来价格变动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带来利润的不确定性。企业通过套期保值提前锁定成本,锁定产品价格,锁定利润,最终通过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对冲来实现保值。之所以做套期保值也出现巨大亏空,主要是企业忍耐不住利益诱惑,套期不到期时,看见有巨额利润就提前卖出期货合约,然后,再购进合约,循环往复,实际是在搞投机。可以说,利益诱惑是一切风险的根源。
对于中国企业投资金融产品的目的必须明确,不是为了投资,而是为了保值,为了锁定成本和利润,在套期保值时间段不为利益所诱惑。但是,说实在,大多数人和企业在巨大利益诱惑下都很难把握住。这就需要制度约束甚至是法律制约。只是口头说说,于事无补,最终只是流于形式而已。
对于央企投资金融衍生品只是“确实弄懂”还远远不够。金融危机爆发以前,华尔街的金融奇才们设计出的金融新产品据说最终自己都没弄不明白就在世界开始兜售,并且还受到热捧。同时,一种金融产品购买后,要时时盯盘、盯行情,并且要具备非常高超的分析判断能力,才能从容应对市场变化,才知道什么时间该买,什么时间该卖?如何判断风险会发生?风险程度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说,仅仅“确实弄懂”是绝对不能涉足金融产品的。
因此,笔者建议在世界经济金融极为不确定情况下,央企尽量不要投资金融领域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如果要投资的话,只能限于与自己行业、产品相关的金融领域,比如:航空企业做成品油套期保值等。同时建议,国资委对中央企业投资金融领域的总体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时,要吸纳金融专家参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应该聘请金融专家参与制定。否则,调查摸底不一定能够摸准,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不一定可行、可用。
新闻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5/05/content_11318821.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