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股是否会听“同一首歌”
(2008-07-08 10:22:47)
标签:
财经 |
中国A股是否会听“同一首歌”
昨日(1日)晚间,新华社以《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为题,针对近期股市的焦点问题发表了一篇“新华视点”。
有趣的是,《每日经济新闻》发现,就在16年前的1992年9月27日,新华社同样以《关于股市的通信》为题,发表了一篇关于股市的文章,对当时的中国股市进行了全面点评,对当时市场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其后一个多月,中国证监会筹备成立,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性建设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7月2日人民网)。
在此“新华视点”下,今天股市表现如何呢?周二沪深两市双双微幅高开,上行无力,受权重股拖累下跌,沪指探底反弹后震荡上行,直逼2700点关口。午后沪指试探性刺破2700点关口后,随权重股回落,中国平安投资巨额浮亏消息传来,个股反应过激,纷纷回落,沪指跳水再创调整新低2627.90点,之后虽有石化双雄力挺大盘,但终乏力,个股普涨,勉强收平。截止收盘,沪指报2651.73点,收平于昨日。对于“新华视点”文章的反应是,一些专家认为不是明显救市信号;一些股民说,新华社文章引来空欢喜;大多数网友留言认为,太空洞,应该来点实质性举措。更有意思的是,凤凰网对新华社文章组织了一个网上投票,然而,截止2日下午6时半,选择“对市场没有任何意义”的就高达43.9%,选择“股市继续探底至2500点以下”的高达53.2%。看来,在16年后的“同一首歌”,熊市之下,已经今非昔比,股市不听了,股民不信了。
而笔者认为,在当前股市恐慌性下跌,投资者恐慌性抛盘的情况下,新华社“新华视点”文章只是提振股民信心,仅此而已。但是,现在看来这个目的也没有达到。今天与16年前已经大不相同了。最不同的是16前是在计划经济很浓的色彩下,今天是在市场经济的色彩下,现在再依赖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发几篇文章就能提振股市,导向市场,那种可能性很小了。
因此,对于当前的股市首先要认识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上半年A股跌幅达到48%,如果从2007年11月算起已经达到60%。大跌60%的股市,按理说已经是金融危机的表象之一。再深度下跌,对我国金融、经济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对此,必须有足够认识。
从眼前来说,笔者认为,遏制股市非理性下跌必须要有实质性举措。比如:印花税单边收取、扩大股市融资渠道、推出股指期货、控制大小非解禁的冲击、暂时停止IPO等举措。不必担心被指责为政府就市、政策市。任何国家包括美国在内,都不可能眼看着资本市场出现大的问题,美国政府对股市的呵护,面对股市下跌出台就市措施比任何国家都细心、都多、都得力。
从长远来看,要下决心对股市内部机理进行彻底构造、夯实。实质上,我国股市一直没有改变投机市的大弊端。之所以常常大起大落,之所以不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就是投机成分太大,投资成分几乎没有。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热钱等,在中国A股市场中“玩”的群体里,没有投资者,都是投机者。加之中国自古就有“买涨不买跌”的历史习性,股票越涨越买,越跌越不买,必然出现暴涨暴跌、大起大落的现象。管理层应该真正培养一批名副其实的投资者。这样,我国股市的稳定发展就指日可待,防止大起大落才有基础。
新闻链接: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080702/052850452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