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银行行长的几百万年薪
8家A股上市银行2006年年报日前披露完毕,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以446.18万元年薪居各位行长之首,深圳发展银行董事长法兰克·纽曼以995万元年收入成为董事长中的首富,而中国银行董事会秘书杨志威更是以561.8777万元的年薪,成为超过本行董事长年薪的董秘(4月23日《北京商报》)。报道中的图表更能说明问题。
另外,被说成是收入“不高”的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2006年从工商银行领取的报酬为130万元税前收入,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从工商银行领取的报酬为125万元税前收入,他们都没有在股东单位或其他关联单位领取报酬。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2006年从中国银行领取的税前收入为152.377万元,中国银行李礼辉则从中国银行领取了152.8657万元税前收入。不过,肖钢同时作为中银香港控股董事长,李礼辉兼任中银国际控股和渤海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他们都在中国银行的股东单位或其他关联企业领取报酬。
我们注意到一些人与中国平安高层年薪比较后,认为“没有最高,只要更高”,言外之意是还不算很高。然而,看一下这则报道后面的留言,却反映出的是另一些问题。有要求公布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一线员工平均收入的;有说目前国有银行的服务中,连一个排长队问题都解决不了,拿那么高的年薪是否理亏?有说,依靠国家信用、国家资本(其实是百姓的钱)在赚取利润,自己却拿那么高的年薪,久经与个人的业绩和努力有多大相关度值得怀疑;还有说,在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117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的情况下,拿这么高的年薪,所起到的社会作用应该是负面的。也有比较激烈和激进的留言,说马蔚华是新社会的资本家;说怪不得银行都“钻破头”要求上市,原来一上市董事长、行长、监事长甚至董秘的年薪都达到了上百万元甚至几百万元,这些管理层人员如何没有积极性呢?原来这些人是上市的最大受益者,而基层员工只有面临减员下岗,夜以继日加班加点还拿不到或者拿不全工资的命运。
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改制并最终上市,这个市场化路子也许并没有错,甚至拉大收入差距也是应该的。但是,在内部分配上高层管理人员与基层一般员工差距达到上百倍,这就令人不解了。高层管理人员的付出是否与这么高的薪酬相配,基层员工的劳动付出是否与高层的付出有这么大的差距?背靠国家信用、国家资金、国家支持,高层管理人员其实是在一个相当安全的港湾中,拿这么高的年薪,怎能服众呢?国有企业决不能与外资企业以及私有企业相比,他们愿意出多高的年薪,是自己掏腰包的,并且他们自己的风险和高层管理者的风险只有自己承担。而国有企业表面上是国家出资,实际上广大百姓出资,况且,经营中出现的风险和亏损,国家(其实是人民)不断买单,光不良资产剥离国家就屡次“出血”,资本金不足还是国家买单。如何能够与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高薪比较。
笔者认为,遏止分配不公问题,首先拿这些行业之间以及内部的收入过分悬殊开刀。
新闻链接: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lczx/20070423/041035276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