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普通教师到 “ 金牌教练 ”

(2007-06-03 21:40:21)
 

从普通教师到 “ 金牌教练 ”

――记苏州中学物理教师朱浩    

 

今年8月26日,江苏省教育厅在南京为获得国际奥林匹克获奖选手庆功。其中苏州中学的杨硕龙同学特别引人注目,因为他以第二名的成绩摘得了本年度物理竞赛金牌,而他的指导老师朱浩的经验介绍更是引得大家的赞许,他的成长经历同样引起人们的兴趣。

 “ 我还没有看到一名教师有这么多讲稿 ”  

  毕业于苏州大学的朱浩老师原来也是一名普通中学物理老师。他说 , 在历时 20 年的漫长岁月成长为 “ 金牌教练 ”, 既需要有良好的环境 , 也离不开自身的付出 . 朱老师曾在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玩命似的干了 10 年 , 他从 1991 年就独自系统地开设了高中物理竞赛讲座 , 这在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2001 年 , 他因为成绩突出被正式调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工作一年 , 在这段时间 , 他任教了上海市理科班和全国理科班。他说 , 这里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 : 一是 “ 追求卓越 ” 的办学理念 , 一是用 “ 更高、高强、更快 ” 的奥林匹克精神统领学生的精神世界 .  

在这几年中 , 朱老师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教学研究和业务钻研上 , 每次出差 , 他都要去书店逛逛 , 看看有没有好的教材。有时一种书 , 他都要买 5 至 10 本 , 回来后就无偿地提供给参加物理竞赛的学生们使用 . 在他的出租房里 , 有一个狭小的书房 , 里面堆满了各种物理书籍 ,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 他说 :“ 有些书印量极少 , 不会再版 , 一次购足 , 以备后用 .” 有一次 , 一名老教师到他家聊天 , 看到他有那么多讲稿 , 惊叹道 : 我教了一辈子书 , 还没有看到一名老师有那么多讲稿 . 最近他收到朱老师编著的一套 << 中学物理竞赛教材 >> (南京大学出版社)时,方才明白个中缘由 , 那套书共有 5 册 , 计 200 万字。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王永新等专家仔细阅读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  

                              “ 学生的成长推动我不断超越 ”  

  2002 年 8 月 , 朱老师离开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来到了苏州中学 . 苏州中学是一所有着千年办学渊源、百年办学历史的江南名校,在培养物理英才方面有着优良传统,涌现出了国际物理奥赛金牌得住蒋良等一批优秀学生。来校不久 , 他就组建了物理竞赛小组 , 该小组由 6 个班的 16 名学生组成 , 从周一至周五,他和其他老师一样,完成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对这批学生系统地开设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课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经过他三年的精心辅导 , 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缪亚立同学于 2004 年先后荣获第 5 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和第 35 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 他也是国内唯一一位同时获得亚洲和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两块金牌的高二选手 。与缪亚立同班的辛宇同学于 2005 年 5 月荣获第 6 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牌。在这个小组中先后杨硕龙、周元等 4 名同学入选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江苏省代表队,并由朱浩老师担任省领队。朱老师带的这些队员是从全省 36000 多名高中物理参赛选手中选拔出来的,他们都被清华或北大免试录取。另有 3 名同学被南大免试或提前录取。余下的 9 名同学参加了 2005 年的高考,平均分 649 分,超出本一分数线 89 分。

要把一名优秀的高一新生培养成国际物理奥林匹克金牌选手,既需要学生刻苦钻研,更离不开朱老师的悉心点拨。刚开学,缪亚立就在他父亲的陪同下,一起来到学校,找到朱老师,希望能追随朱老师学习物理,有志于从事物理奥林匹克竞赛活动。这位经验丰富的物理竞赛高级教练就为缪亚立量身定做了一个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在学好必修课的同时,利用三至四个月的时间在朱老师的指导下自学完高中物理,高标准达到高考要求,在此基础上自学朱老师的讲课稿,并在高一时自学完高中数学,补充必要的高等数学。朱老师每周安排一至两次仔细阅读缪亚立的自学笔记,认真批改作业本,并一对一、面对面地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朱老师知道,自学的好处是快速汲取知识,思维自由驰骋,其不足是对知识理解不透,思维不够严密。针对这种毛病,朱老师因材施教,严格要求,反复强调规范和严谨的重要性。朱老师常常告诫物理竞赛小组的同学:细节决定成败。在缪亚立同学十几个厚厚的物理作业本上,每一页都凝结着朱老师的心血。

 2003 年 1 月的一个星期天上午,当时朱老师去办公室取份资料 , 在学校科学楼底楼遇到了缪亚立 , 缪亚立说有几个问题要请教 , 他就马上赶回办公室给他答疑 . 通过整整一个上午的讨论和解答 , 朱老师已感到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 . 为了检测他的真实水平 , 朱老师随即选了 5 道有相当难度的竞赛题给他测试 , 历时三个小时 , 后来还逐个为他讲解、延伸和拓展 , 一直到下午 5 点钟 , 才知道两个人连中饭都忘记吃了 , 而更令朱老师不安的是本来要为年幼的女儿做饭的事也给忘记了 .   

   高中老师都知道 , 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并且要取得好成绩,是要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这势必要压缩高考科目学习时间总量,而物理竞赛小组同学的高考成绩又为何能如此优异呢?根据朱老师 14 年来的跟踪调查和系统研究:在物理竞赛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原创能力为训练的核心,精心选取素材,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点拨、归纳、引伸、拓展,自始至终培养学生的原创能力,那么,进入高三复习阶段,这些学生的学习效率远远超过其他同学,在以能力考查为中心的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就不足为奇了。

高中物理老师都知道,物理竞赛辅导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 , 其教学强度和难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 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够坚持搞了 14 个年头 , 满脸疲惫的朱老师说 , 开始的时候是学校的安排 , 后来是专业发展的需要 , 现在是学生成长的推动 .10 多年来 , 他每年都要无偿地为学生辅导和进行个别答疑数百课时 , 而这主要安排在寒暑假和双休日 . 长期的超负荷工作 , 使他的体力严重透支 , 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 , 还长期处于失眠状态 , 但他从不把这当回事 .

                     “ 没有朱老师的关爱 ,我不可能走得那么远 ”  
     一脸敦厚,说话快人快语的朱老师在同学的心里就像是一位大哥 , 而他对自己的学生又确实象对自己的弟弟、妹妹那样无微不至 .  

  2003 年 9 月 , 第 20 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时 , 由于刚刚升入高二的缪亚立求胜心切 , 想进入省队的心理负担过重 , 理论考试砸锅 , 他几乎丧失了第二天参加实验比赛的信心 . 这时 , 朱老师就跟缪亚立住在了一起 , 外出散步 , 海阔天空地聊了 3 个多小时 , 让他的心情放松了不少 . 结果在第二天的实验考试的比赛中 , 他的发挥极其出色 , 并顺利地进入了省队 . 事后 , 他曾真诚地对自己的父母讲 , 没有朱老师全方位的关爱 , 自己是很难走得那么远 .  

  “ 关心学生的成长首先要研究他们的心理 , 并通过我们的调节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中 .” 朱老师平时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 , 自己又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  

  2004 年 9 月 , 他的另外一位高足辛宇在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前后的一段时间 , 正好是他刚升入高三 , 高考的压力迫使他全力以赴抓主课的学习 . 在这关键时刻 , 又是朱老师多次找他谈心 , 让他树立必胜的信心 ,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 辛宇终于从六十万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 , 顺利进入国家集训队 . 难怪他会情不自禁地对同学讲 :“ 每当他心里迷惘时 , 是朱老师及时给他指点迷津 , 让他跨过了人生的一道道门槛 .”

    杨硕龙是苏州中学 2003 级学生, 2004 年 9 月就荣获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江苏赛区第一名,随即获得免试保送北京大学并保留两年学籍的资格。在谈及这名徐州籍学生就读苏州中学的经过时,这里还有故事呢。 2003 年暑假期间,朱老师带了 5 名学生到徐州实验培训。有人向朱老师推荐杨硕龙。经了解,杨已经同时被省内多所著名重点中学录取,他正在参加南京一所著名中学的夏令营将近二十天了。杨硕龙的父亲提出:就读于苏州中学要跟着朱老师从事物理竞赛活动。这可为难了朱老师。苏州中学校长倪振民爱生如子,知道这一消息后,用手机与杨硕龙的父亲通话 50 多分钟,才把这件事搞定。杨硕龙到校后在所在班级听必修课,课余时间在朱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自学高中物理,每周六试听高二物理竞赛课程,这对高一新生而言,困难可想而知。课后,一方面朱老师耐心地做工作,帮助他树立战胜困难的必胜信心;另一方面切实帮助他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障碍。师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共同努力,他在 16 名成员中,实力已属中等。每当杨硕龙回忆起这段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时,深有感慨地说:“没有朱老师的无私帮助,我是无论如何没有勇气去做的,更不可能在物理竞赛中取得这样的成绩。”

朱老师正是凭借他对学生付出的每一点爱,每一次的关心,才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感激。

 

http://szjygh.szedu.com/readnews.asp?newsid=65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