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蓝瞳]
写在前面
读字是我最喜欢的一件事,习惯称喜欢的文章为字,因其冲击了我的思想,具备真实感。那些经过时间的痕迹沉沉落下的文字与思想,是开在黎明前的莲,无声的,不经意的路过却留下满眼的芬芳。
一直以来的阅读品味是偏于向内心探索,有一定思省的文字,亦或有自己独到人生见地的女子写的书。洗练而韵味无穷的字。对于故事情节不是很看重。觉得这情节只是作者思想的载体,无需过于曲折。只要可以表达一种真实的情绪和内心世界,便是值得细细读来的文字。也曾读过很多过早成名的同龄孩子写的书,初读时有些感触,但渐渐觉得无味,颇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
而安妮不同,她是令我如此深爱的女子,思想通透不乏思省。文字里透露的是历练后的沉静,是虽痛过却已然可以安详的面对盛大世间的女子。
对于安妮写的字,是未曾间断的读,从她出的书到某些杂志或报纸的专栏。喜欢在夜晚读安妮的文字,一盏暖暖小灯,周遭一片安静,轻轻的翻开一页,如站在黑色的幕布下观看一幕幕绮丽的影象。里面放映着往事的缺口,幻想的抚摸,诺言的甜美,失望的伤痕。如一道道明媚的伤口,裸露着人世间爱恨的灿烂与晦涩,怀着怜惜的心境观望着,开始沉默。只因这懂得,她写,我们读。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个体,独立自主的在那里,等待我们用心读取。
告别薇安:伤花怒放
怒放。我只能用这词来形容,温暖与疼痛,往事与幻觉,似乎已经随着时间变的暧昧不清了。可当这些诡异的情节随着她的笔端流淌出妖娆的文字,瞬间开出了大朵绚烂的迷人之花。气味甜美而浓烈。迷醉不止。我们似乎在这本书里看到了每个人曾经如花的生命,脆弱而甜美。充满无奈的眷恋。
《告别薇安》是带给心灵重击的一本小说集。共23篇小说。呈现在我眼前是一座孤独华丽的城堡。有瞬息的留影,有苍白的情谊,有孤独的姿势,凄艳和灰暗,不舍和萧瑟。安妮笔下的文字是洗练的,干净的。爱情是暧昧的,纠缠的。黑暗覆盖前轻轻的闭上眼睛,带来黑暗与绝望后一种奇妙的温暖之感。那些文字已经滑过我们的灵魂,带来一瞬的撼动。
安妮笔下的人物有着简单的名字。安,蓝,乔。是唇齿间最单纯的发音,单薄的样子。那些穿着白棉布裙,光脚穿球鞋,海藻般长发的女孩,如岁月里微凉的阴影,在命运的手心,疲倦而安静。那些穿棉布衬衣,圆圆木扣子的男人,有着柔软的心情,暧昧的情愫,似掌心上投落的阳光,干燥温暖。他们在安妮的故事里行走,与安妮的灵魂碰撞,洒下万劫不复的美丽。
他们的人生是冗长的记忆与细碎断裂的情感拼成的画面,在黑暗里安全的寄生,有着无法救赎的孤独,面对明媚,只落得一手苍白的灰烬。在生死间期求获得重生,却忘了宿命的盛大已经将他们的内心摆渡成面目全非的样子。
那些在樱花树下穿白衬衣的少年,那些落拓不羁一路流浪无法走回的女孩,那些清冷幽香的百合花,那些疼痛的眼神,那些苍凉的姿势,是如此的遥远而真实,来自那些呼啸的过往。带着窒息的温度。却在你想伸手触摸时,消失不见。
这本书里,最喜欢的是《七月和安生》。她们是一个人灵魂里的两个影子,对视,却无法彼此拯救。安生,纯真,敏感,决绝,渴求在流浪中寻找到归宿的孩子。七月,循规蹈矩但因内心对安生的情谊而终究无法平静的女子。在我眼里,安生,是个孩子,任性,直白,无助。从小未曾得到真正的家庭温暖,对于七月,是如此的依赖与深爱,但终究是有着不同人生轨迹的人,虽然彼此依然深爱,但安生不会再拉着七月一起走到苍茫的田野,看无限延伸的铁轨。不会再蜷缩在七月的怀里无助的哭泣。她已决定独自上路。打工,画画,心一直在路上。即使遇到深爱的家明,亦知道这是无法真正获得的爱。开始独立长大,决然出走,在一个又一个城市里漂泊,直到再也无法走回,再也无法走下去。
“第一次,七月看到安生明亮的眼睛开始黯淡下去。像一只鸟轻轻地收拢它的翅膀。疲倦而阴暗的,已经听不到凛冽的风声。我觉得自己的罪太深了。判决的时候到了。”
当安生终于又回到七月的身边,已然是枯萎的花朵,灵魂无法继续行走。安生已经为了心爱的家明漂泊太久了,终于是累了。那些所谓的幸福在经历了友情、爱情的纠缠之后,已经无法彼此分享。如此纯真而深重的爱无法得到拯救,那便是于己的罪孽。安生深知这罪孽的绵长,要用一生来背负。永远有多远,她终究等不到。
当一切被生活掩盖,我们所能记住的只有那一刻的幸福。安生与家明,在幽深山谷的寺庙里,看着佛像。她轻轻地问他,他们知道我喜欢你吗?她踮起脚亲吻他,在阴冷的殿堂里面。阳光和风无声地在空荡荡的屋檐穿行。
那一刻,幸福被摧毁得灰飞烟灭。
另两篇比较欣赏的是,《暖暖》和《无处告别》。《暖暖》,仿佛一幅湿润的水粉画,用平静的语调勾勒出两个被爱与责任包围的男女,是百转千回的情意,一段哀伤的过往,终消逝于永远的缄默。无迹可寻。
而《无处告别》如一段徐徐的旋律,缓慢的流淌,清丽婉转。可带给我们内心的惊动是无法言语的。
《告别薇安》是一本让灵魂轻轻战栗的书。寒冷诡异,却又如此通透,似将时光的一角截取下平静的摊开在面前,而时光背后的那些孤独与苍白久久回旋,穿梭于生命的间隙。在不设防中侵入人们的内心,留下一笔凄艳的色彩。
八月未央:与喧嚣无关
“写作是和喧嚣无关的事情,她属于黑暗的只有一个人的房间,属于发不出声音的怀念,和无法结束的孤独。”安妮在这本书里如是说。这本小说加散文的书里,将我们与安妮的距离拉近,在里面我们可以读到很多细碎洁净的生活细节,是属于安妮的真实,即使依旧充满幻觉,但这幻觉愈发的明亮,像一只手轻轻的握住我的心,让我们感觉着暂时的幸福和寂静的思考,在这渐渐老去的年华里听着安妮柔软的诉说,诉说着爱情,理想,欲望,孤独,平静的面容,汹涌的内心,纠结的灵魂,掌心内大片荒芜的空洞。遗忘与纪念,是如此坚持的梦,无法被激情填满。
这本书的自序《永远有多远》是如此柔软的文字,读过后,我的心瞬间灌满清澈柔情的水。寂寞的女子,虽已不相信爱情,却可以轻易的接受爱情带来的安慰,那是温暖奢侈的东西,即使稍纵即逝。
这本书里共有7篇小说,浸透了脆弱游离的状态,似开始想念爱情这个童话,转身,却发现身后空无一人,整体上都在表达着相遇和分离。这是一个告别的年代,只是时光太过仓促,已来不及挥手,开始将最初的梦想埋葬于麻木苍白的尘世。
那张似笑非笑的黯淡的脸,逼仄的寒冷,枯萎的花香,眼泪淹没心脏那刻寂静的瞬间,在爱情这场浩劫里被清洗得愈发纯白,带着陈旧而潮湿的味道,轻易的熔化了心底最深处的信仰。
安妮将阴影里疲倦而安静的女孩变得更加独立,即使寂寞随之深重,但她们依然在爱,孤独的爱,爱着曾经给予过幸福和怜惜的男子,爱着海水般激荡或潜伏的灵魂,亦爱着盛大的令人晕眩的幻觉,来自她们脆弱而甜美的生命。生命是一座恢弘华丽的城堡。轻轻一触,如灰尘般溃散。
在安妮的笔下,书中那些生活的细节如微凉的水滴,一点一点的滴落心中,折射出多色的情趣。漫画,电影,爱尔兰音乐,香水,戒指,宠物,衣饰,对身边人与事的理解与判断。安妮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品味与审美角度。对于流往的情缘,亦是珍惜,即使有些情缘是伤感的,拥有时的心情是如孩子般的单纯,即使有些人与事在生活中开始远离,但内心已纳下最初的美好,是令人怜惜,懂得感恩的女子。
淡淡的惆怅。婉转流长的伤感。石头森林里的陌生人群。这本书如风中隐约传来的啼丽之歌。甜美,忧伤。然,抚慰了怅惘的心思,温暖了流离失所的灵魂。
彼岸花:绮丽的倾诉
这是“放给陌生人看的电影,来自你的灵魂深处。”这确实是一部极具镜头感的小说,有着空幻迷离的画面。但我想,镜头是无法真正诠释出那华美,潮湿,流离的气息,不适合拿来拍摄。它是一部放给灵魂看的电影,只有用心体会,才能感受其中的爱恨流转。
那童贞的过往,那面容苍白眼神坚定的少年,那爱欲沉沦的纠葛。安妮已经用心描绘了一个无尽空旷的幻觉意境,在那里我们看到那些苍白飘摇的记忆,如粉白的樱花,一瓣瓣的坠落,想看却不忍再看的侧目。令人发不出声音。
我们只是这故事里的观众,没有过往,没有声音,只有沉默的面对,安静的观望着。无法言语。那些爱恨离别,生死缠绕,纪念与埋葬。清晰的呈现于眼前,如夜空里一朵眩目的烟花,绽放过,遇到过。消失了,记住了。熄灭了,过去了。我们只不过是路上的一个过客,与安妮在此邂逅。然后重新上路,依旧独自,匆匆离别。梦醒了。一曲终了。心情是哀伤而美丽过的。
乔和南生,都是为幻觉和温暖而活的女子。乔,是南生的创造者,有着掌控其命运的权力。也因乔的潜意识里有着渴望自由与爱的梦,是个执着于内心幻觉的女子。使乔笔下的南生成为这本书最凛冽明亮的悲剧人物。
南生童年,母亲早逝,亲眼看着父亲逝去,这震撼的痛楚是影响南生颠沛无常的一生的根源。想来这痛楚是横亘在她生命里一道最凄凉的过往,带来根深蒂固的不安与恐惧。而童年时的小镇生活是她至为记得,那些片段也造就了她内心巨大的孤独感。阴影下的佛像,空无一人的山顶,呼啸的风。南生的童年是在放逐和野性中完成的自我独立。留在她最初的生命记忆里的,是自由的生活,感情却失,以及对宿命力量的感知。
南生表面是淡定冷漠的,内心的却汹涌着对爱的无尽贪恋,需索着唯一的温暖,并坚定认为那来自林和平。因灵魂里关于爱与温暖的记忆长久荒芜,导致南生对爱的愿望单纯而强烈,只是希望和平可以与她一起,不再孤单。然,和平是决绝的要离开她,如同她的坚持。两人的心走上了背道而驰的路途。在这渐行渐远的路上,因南生亦是怀着决绝的心境的,软弱的和平有过妥协,几次往复,两人如迷路的孩子,期求在爱欲中找到属于他们的出口。但过于深重的爱恨已经无法让这两个一直走在路上的人的灵魂得到安宁。
和平表面上看也是如南生般的落拓冷漠,可他渴望的是平淡普通的生活。童年时母亲粗暴病态的对待令他的感情畸形,于是只想要一份最基本的安宁,对于南生过于凛冽的感情,有着恐惧。他只想用这俗世的平凡日子将所有的伤痕淹没,归求平庸的幸福,忘却过去。而南生是他心底的烙痕,无法摆脱,成为他的罪。于是他用自己的血洗清了所有的罪孽和愧疚。终于,一切过去了。有些事情是心甘情愿的,亦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彻底分离,放手。终于将往事的缺口湮没,不再痴缠。
乔已经成为是安妮的手,无声的涂抹下宿命踟躇前行的痕迹,既是倾诉者,又是旁观者,她给陌生人放了一场电影,放在彼岸,因这幸福过于遥远,我们只能观望。随着这虚无的路途,停驻,心在飘零里等待泅渡。然后看到了彼岸的花朵如此的盛放,却无法到达。这是一个欲哭无泪的游戏,在冗长的人生里疼痛的开始和结束,那是相逢与离别的寂灭。矛盾的和谐。只是当倾诉完成时,有个声音在说,出发的时间已到。走在路上,无法停息。
对于这本小说有很深的留恋,反复阅读。想来书中乔对南生说的话,“在你的小说里我看到温暖光明的东西。虽然你一直在描述黑暗。可是我看到那些东西。它们纯粹唯美,充满幻觉,它们在对我说,要学会舍弃,要走下去,要相信命运。我们在一点点经历,一点点地选择,一点点地排除。”这亦是我内心最想与安妮倾诉的。
在文字里体会到自我对恃,心境越发清冷淡定。这过程,柔软美好。阅读,与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