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说房地产市场是伪市场经济?

(2009-03-28 00:16:24)
标签:

房产

风险机制

市场经济

房地产市场

自由竞争

中国

分类: 经济与房产

为什么说房地产市场是伪市场经济?            

 

东方导

 

近日,一个搞经济学研究的同志问我,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商成千上万,开发的楼盘也数不胜数,消费者也人数众多,为什么我却说当前的市场是虚假市场经济?又有人问到怎么评价当前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我觉得他可能问出了消费者的心声,在此一并解答。

 

首先,我要提示各位,市场经济来到中国,还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来到中国后,我们叫做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个工作从1978年开始,我们改了30年,还没有改好。令人回味的是,我们原来的计划经济从1953年左右开始,也只搞了二十多年。而我们用市场经济去改,改了三十年还未改好。所以,看出市场经济的建没是多么艰难。原因我个人认为有两个:1、计划经济即垄断经济在中国人头脑里扎根太深。2、我们是摸石头过河,没有改革的权威参照系,没有改革的明确时间表,只有起点,没有止点。说到底,我们对市场经济认识,并没有到位。

 

市场经济表现在某种商品上,不仅要有供应者数量的竟争,而且要有围绕该商品价格的各种要素的充分竟争。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虽然供应者(开发商)众多,但只购成了市场竟争的主体。主体之间是否竟争,还取决于供应者价格形成的各要素的竞争。如果各要素不充分竟争,那我们不能称之为完全市场经济。

 

教科书上的解释是:市场经济体制是依靠市场上商品价格的自我调节来进行价格控制的。当某种商品的生产量增加,就会供大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当这种商品的生产量减少,就会供小于求,价格就会上升。其中生产商品的技术和成本价格也会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但我们如果对照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就会发现这个自古不变的经济规律,近年在我们这个市场失灵了。一方面,供应量(空置房)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价格十年来一直攀升到顶点后,却几乎不降,甚至还往上窜。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我们教科书定义的不严谨使然。供大于求,通过自由竞争,价格就会下降。中间要加上自由竞争这几个字。

 

因为市场经济本质是自由竞争的经济。包含竞争与风险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行为主体通过价格竞争或非价格竞争,按照优胜劣汰的法则来调节市场运行。它能够形成企业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促进生产,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实惠。 风险机制是市场活动同企业盈利、亏损和破产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机制,在产权清晰的条件下,风险机制对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房地产市场,却是紧紧依附在计划体制身上生长。虽然开发商很多,但他们开发的商品的两个要素,地皮和资金,却是垄断在地方政府和国有商业银行手里。开发商能自由支配的,只有化工、水泥、石灰、玻璃、人工等各种建安生产要素。而这些成本,占房价的三分之一左右。另有三分之一的土地成本和融资成本,因为资源掌握在垄断者手中,是每个开发商无法竞争的。还有三分之一左右是开发商的利润。利润这一块开发商也不愿下降太多用来竞争。为什么呢?因为对大多数开发商而言,能多赚尽量多赚。原因来自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个人利益的勾结。在很多城市,开发商要么是地方政府官员的直接亲属,要么是他们的利益代理人。于公,由于财政、政绩的原因,他们拒绝土地降价迎接竞争。于私,由于自已的利益要受损害,他们也拒绝降价太多以迎接竞争。因为这和地方政府官员的期有很大关系。如果不在任期内多弄点钱,下任后就机会渺茫了。在产权未清晰的条件下,风险机制对开发商、地方政府的官员和国有银行相关人员不发生作用。因为他们联手,可把风险通过各种办法转给公家。他们不想承担任何风险。

 

因此,围绕商品房价格的主要因素,都不主动去竞争,市场经济的法则就失灵了。这个问题对中国目前的经济而言,十分危险。已经销售的高价房,只不过抑制了购房人的消费能力。而未售的存货,肩负大量的银行贷款,如存期太久,开发商只能破产,将给金融系统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如果我们的土地过分垄断,土地不能自由买卖,银行不进行私有化改造,即土地产权和银行产权不进行产权明晰化改造,不但我们的房地产市场会走到尽头,我们其他的改革,也将半途而废。

 

在以上背景下,当人民面对高价房用脚投票的时候,当地方政府每每想方设法托市的时候,中央政府只好宏观调控,用提供大量保障性住房来间接打压高房价,也尽一点政府施政为民的责。至于有人说保障性住房是去市场化,将对市场经济造成伤害,这显然是短视和愚蠢的表现。如果因居无定所而引发社会动荡,一切都荡然无存,还谈什么市场经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