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曾侯乙尊盘图片细部国鹏摄影 | 分类: 古 | 
国博《湖北出土文物精粹》展览刚刚结束,从此这个名不副实的国家博物馆终于要开始装修了!我又去看了他最后一眼,回家后温习照片,又想起了去年我和弟弟在那里拍摄国宝的情景了。 
石岩左拍右拍,上拍下拍,我在一旁又是遮光,又是递镜头的,忙得不亦乐乎,要是能撤掉外面的玻璃框,让我们拿出来拍就好了,做梦吧!一边拍片,一边欣赏,我俩还止不住地一边感叹!
上学的时候,我的西班牙外教nicolas曾经跟我们说,他在西班牙的时候,碰到很多日本游客,每到一个地方,就开始咔嚓咔嚓的拍照片,他觉得特别没意思,一点都不享受旅游当中的景色,可是后来等他来到中国,他突然发现自己也在咔嚓咔嚓,哈哈!其实真是这么回事儿,我去过那么多艺术展览和名胜古迹,每次感觉都不一样,现场是很振奋了,但如果回来让你描述感受的话,尤其是隔三五年,那就会完全回忆不起来了。如果带个好相机,拍摄技术专业一些,回来放大细部,加强灯光,进行修剪,完全还能有很多新发现,而且看得非常从容。当时花8000买这个数码单返就是专门来拍文物展览的。 
相片真可以说就像是我的艺术芯片一样,记录着每一个时期不同的感受,同时,能够在博客上面贴出这么多中国艺术史图片,也是一种功不可没的传播善举,毕竟我们中国有太多太多的好东西养在深闺人未识了,而那些文物图册又是那样的昂贵与稀少,近距离的展出机会就更是难得,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拍遍所有中国明清以前最有欣赏价值,但又最不被人注意的遗珠们,当然了,如果谁能好好整理拍摄一下外国(尤其是当年欧洲那些强盗殖民者们)博物馆里面藏的中国散佚文物,就最好了,如果孩子不能回家,至少让父老乡亲们见见相片也好啊,越写越伤感了,发图。
(本文章最后三图为翻拍自本次展览图册,其他均为原创,摄影: 赵石岩前半部分,闫国鹏后半部分的细节大图)
后记:去年网上新闻,曾侯乙尊盘出土后将近30多年,好不容易才有人研究出来这个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而且成功的复制!你说我们现代人简直苯疯了!或者说,我们的祖先太聪明了。而这个国宝是干什么用的?其实就是人家爱普通的酒器,说白了就是现在办公室的矿泉水筒,古人强吧!把新闻网址和文物介绍全文粘贴给大家!
曾候乙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尊盘通体用陶范浑铸而成,尊足等附件为另行铸造,然后用铅锡合金与尊体焊在一起。尊颈附饰是由繁复而有序的镂空纹样构成,属于熔模铸件。由此可知,早在公元前5世纪,失蜡铸造法在中国已有很高的技艺。
尊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盘则是水器,曾侯乙尊盘融尊盘于一体,出土时尊置于盘上拆开来是两件器物,极其别致。尊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又统一。在尊颈与腹之间加饰四条圆雕豹形伏兽,躯体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兽沿尊颈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长舌垂卷如钩。尊腹、高足皆饰细密的蟠虺纹,其上加饰高浮雕虬龙四条,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盘直壁平底,四龙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饰蟠虺纹,与尊口风格相同。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龙首下垂。四龙之间各有一圆雕式蟠龙,首伏于口沿,与盘腹蟠虺纹相互呼应,从而突破了满饰蟠螭纹常有的滞塞、僵硬感。
这件尊盘的惊人之处在于其鬼斧神工的透空装饰。装饰表层彼此独立,互不相连,由内层铜梗支撑,内层铜梗又分层联结,参差错落,玲珑剔透,令观者凝神屏息,叹为观止。经专家鉴定,此系采用失蜡法铸造,因为纹饰细密复杂,且附饰无锻打和铸接的痕迹。失蜡法又称出蜡法、拔蜡法,基本方法是将蜡作成模,成型后用细泥桨反复浇淋,泥浆包住蜡模后再涂以耐火材料用火烘烤,做成铸型。蜡熔流出,形成型腔,即可浇铸铜汁成器。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技术显著提高,许多新工艺出现在此时,失蜡法即为其中之一。用失蜡法铸造器物,由于采用整模不会出现合范带来的铸痕,表面光滑精细,并且可以铸造相当繁缛复杂的纹样,但是器物表面往往会出现大小不等的砂眼,因为无出气孔,铜液灌注有不到之处。后世作伪者误以为越平整、越光洁、没有任何痕迹,便越是成功之器,反而弄巧成拙。由于失蜡法方便易学,是后世仿古作伪的主要技法。古代青铜器绝大部分是采用陶范法铸造的,即使接合再严密也会有缝隙,所以此类器物的耳、足、腹下部等隐蔽之处多有铸痕、铸疣,以失蜡法仿铸之器无铸痕却有砂眼,故宫收藏的一件宋仿西周盉腹部就有不少砂眼,这些隐蔽处的细微差异往往是鉴别真伪的关键之处。
 
人民网武汉10月17日电经过十二年的精心研制,我国第一件高仿真曾侯乙尊盘在随州铸造成功。日前在江西召开的第五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上,文物专家们对复仿制成功的尊盘作出一致评判:各项指标均控制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这是中国第一件成功运用失蜡法铸造工艺制成的高仿真曾侯乙尊盘,可用于博物馆陈列展览。
曾侯乙尊盘于1978年在随州市擂鼓墩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出土,出土时尊置于盘内,两件器物放在一起浑物一体。青铜尊盘通高33.1厘米,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又统一。在尊颈与腹之间加饰四条圆雕豹形伏兽,躯体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曾沿尊颈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长舌垂卷如钩。尊腹、高足皆饰细密的蟠螭纹,其上加饰高浮雕虬龙四条。盘直壁平底,四龙形蹄口沿上附四只方耳,皆饰蟠虺纹,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龙首下垂。四龙之间各有一圆雕式蟠龙。整套器物纹饰繁缛,穷极富丽,尤其是器上镂空装饰,透视有若干层次,其精巧达到先秦青铜器的极点。
尊是盛酒器,盘作水器用,二者合为一器。系用中国古老的铸造工艺失蜡法铸造,是公认的商周青铜器精品中的精品,也是曾侯乙墓出土的九件(套)“国宝级”文物之一。2003年国家文物局明文规定此件“国宝”禁止出国展出。由于工艺的复杂性,出土二十多年来,尚无一人或单位复制成功。
今年58岁的文物爱好者黄金洲,从1994年开始研究曾侯乙尊盘的制作奥秘,一心想破解尊盘无法仿制的难题。经过十二年的艰辛努力,以按器作模的方法,纯粹依据《曾侯乙墓》发掘报告中提供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运用失蜡法铸造工艺,终于在随州文物复制厂制作成功,也得到了湖北省文物考古界专家的肯定。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