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英语学习方法无可救药的家长贴标签多动症 |
分类: 育儿类 |
今天在一个家长论坛里看到一个妈妈的抱怨,题目是《这孩子是不是“无可救药”了?》,因为题目很吸引眼球所以忍不住进去看了看,结果我非但没觉得孩子无可救药,反倒觉得如果那个妈妈一直按照自己的理念来对待孩子那才真是无可救药。
那位妈妈的抱怨是这样的:她得知很多人说在家早晚放英语磁带当背景音乐,可以培养孩子学英语的语感。于是坚持给自己的孩子这样操作,哪怕孩子是在看《我爱科学》这样的书籍的时候都坚持着。导致孩子要捂着耳朵看书了,还跟妈妈说她在浪费电。面临这样的局面,那个妈妈居然还认为是自己的孩子“无可救药”!
看完后我真是啼笑皆非,这位妈妈也太自以为是了,简直有几分不可理喻,孩子都在以行动和语言来直白的抗议了,她非但不找寻自己的原因,还认为孩子“无可救药”了。
其实,我一直认为:在教育这个问题上,哪里有什么“无可救药”的孩子,非要有的话只会有“无可救药”的家长:
1.在其他孩子身上成功的方法未必适用于自家孩子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更何况中国人口十几亿这么多,人的个性、喜好、心理状态那就多了去了。怎么可以单纯的照搬在别人孩子身上有效的方法到自己孩子身上呢!这个出发点原本就是个错误的,错误的指导思想断难导出正确的结果!
这个妈妈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孩子性格如何、学习状态如何,喜欢什么样的方法以及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对待孩子更合适,而是一味有先入为主的想法:恩,这个方法不错,这么多孩子都有效果,某某英语老师也说了很不错。然后就把自己的孩子也当做“小白鼠”,当然了,小白鼠嘛,肯定是不会有知情权和发言权的了。于是果不其然,“小白鼠”不愿意了,以各种方法来对抗,导致妈妈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彻底落空了。最后那个妈妈很“抓狂”,痛心疾首的认为一切都是自己孩子的问题,以至于认定他已经“无可救药”!
我想,如果这个妈妈是医生,一定是那种刚愎自用的“庸医”:妄图以一种药方来治好各种疾病,如果治不好就是病人自己“无药可救”,多么荒唐的逻辑!她就没有想到将药方进行改进或者针对不同的疾病对症开出不同的方子,再各个加以应用,以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2.英语并非只有一种学习方法
那个妈妈应该是学过英语的,否则不会这么的自信和武断。不过我很是怀疑她自己当年是如何学英语的。
记得我自己学英语,完全是凭借着完成学业和应付考试(那个时侯应该算是个好学生),后来才稍稍觉得能够看懂英文书或者简单的和人用英语交流也挺有意思的,而且工作中也会用到,才有一些兴趣的因素加到里面。大学时是每晚强迫自己练练听力,于是插着耳机听磁带。最后十晚有九晚是被英语催眠了。所以,就连我这样中规中矩的学生都有脱不开应付差事的嫌疑,更何况这么多年纪不大的孩子,有畏惧和抵抗情绪那是再正常不过的。
还有,现在世界都在扁平化,有各种机会可以接触英语,比如看些简单的感兴趣的片子、或者和老外做些口语化的交流、有条件直接带孩子出国旅游。英语无外乎也就是个语言,只要有兴趣,只要被需要(像我们自己学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中文还不是很容易就学会了)一定能够学好的。最重要的是那些学习方法要被孩子认识、了解和接受,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反之一旦有厌学情绪就相当的麻烦了。
所以,要倾听孩子的心声,陪伴着他们一起去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既能完成学业又融入自己的兴趣,亦学亦玩这才是上上策!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也勿施于人
我经常跟儿子讲这个道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要求别人去做,在对别人提要求的时候先要想想自己愿不愿意、喜不喜欢,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但是这样,就是己所欲的也不能施于人,很简单,你喜好的别人未必也同样喜好,就像食物一样,个人的偏好是不相同的!我们与人交往都要设身处地、以己度人,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失了偏颇,才能与周遭人等和睦相处!
上述中提到的妈妈,我想要是让她每天这样的被枯燥的英语磁带“耳濡”和“浸淫”,而且还要逃无可逃、避无可避,估计多半她也会厌烦,没准还会抓狂的,不像《大话西游》中被唐僧不停叨叨最后忍无可忍而自杀的“小妖”那样就已经不错了。所以她完全是沉迷于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中,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事情全部的施加到幼小的孩子身上的做法,完全忽略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一样有自己的思想和诉求这个最基本浅显的事实!
4.学会分析问题找原因,而非一味怨天尤人
作为个体,作为家长,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一看到孩子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学习的,立马就脾气上来了,很容易不分青红皂白就劈头盖脸的呵斥一番。最近我爸爸私下里跟我儿子交流的时候旧事重提,说到我小时候的一件事情:在我三年级的时候拿回家一张80多分的语文试卷,换来了一顿皮肉之苦。结果第二天上学后发现我这个分数是班上的第一名,因为那次考试实在是太难了,我已经不记得当年爸爸知道这个真实的结果后作何思何想(后来他再未因学习的事情对我对手),只是前几天他自己告诉我儿子这件事情,然后跟儿子说:我不管你的学习,你的学习归你妈妈管!
所以,急躁、急功近利、粗暴这些都是很多家长的共性(我自己偶尔也会这样)。家长们一开始都难以平心静气的沉下心来分析表象的问题、查找潜在的原因并寻求好的解决办法。如果再一味的怨天尤人,很容易走到孩子的对立面,将孩子导入一个歧途或者水火不相容的境地!这是令人非常痛心的。
5.不要轻易给孩子下结论贴标签
我经常碰到小区和周遭的家长,总能听到他们/她们动辄就说:我孩子是怎样怎样,一点都不怎样怎样。好像随随便便都能给孩子贴上一个某种特点或者特质的标签。像这位就因为孩子不接受自己要求的学英语的方法,就能轻易的给孩子贴上了“无可救药”的标签,殊不知“无可救药”是个多么严厉的贬义词,难倒孩子真是已经到了九牛都拉不回的境地吗?
轻易给孩子下某种结论、贴上标签,是会有很严重的负面效应的:一则会给孩子强烈的心理暗示,哦,我就是这种人,那我以后干脆破罐子破摔好了;二则非常伤害孩子,严重的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的。
这是个非常要不得的举动,如果孩子连基本的心理上的安全感都丧失了,他会自卑、怯懦甚至是对自我否定,那他将会以何种心态和面貌来面对生活、学习和将来的工作,对其情商的提高有着致命的阻碍。君不见对于“多动症”这一病症是被某知名医药公司创造出来用以推广他们的药物销售,导致成千上万的被贴上“多动症”标签的孩子饱受药物荼毒(这种药有治疗精神类疾病的作用,副作用是非常大的)的事例吗,真相是多么的触目惊心!
6.不要做无可救药的家长
因此,这世上几乎没有“不可救药”的孩子,如果有,那也是家长“无可救药”导致的。作为家长的我们,需要时刻警醒、时刻的内省自己:勿用错误的方法对待孩子,勿将功利的思想、自己都不能接纳的行为强加给孩子;切勿因为自己的一时之过对孩子的一生成长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更要学会认识、了解自己的孩子,跟孩子成为知心人和朋友;接纳孩子的本色,不要因为世俗的理念去掩盖孩子身上原本质朴的光芒。
因为,我总是坚信:只要有爱、有方法,孩子一定会健健康康长大成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