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霸张锡峰,是衡水中学的成功,是当今教育的失败

(2021-06-03 10:16:21)

衡水中学高三出了个学霸张锡峰。张锡峰在《超级演说家正青春》节目上的一次演讲,把他本人和衡水中学推上了舆论的风口,导致了张锡峰被针对,衡水中学也再次被针对。

张锡峰演讲的主题是励志,主题是农村孩子该如何“逆天改命”。张锡峰讲他求学道路上的艰辛与窘迫,讲他的向往:走出去,到北上广去,到古城西安去,到大城市去。

励志为什么会被针对?并不是针对他曾经的遭遇,这些痛苦经历是值得同情的。张锡峰的演讲,有几个地方引起众多网友的抵触。很多网友说,张锡峰演讲起来咬牙切齿的,有一股狠劲,让人觉得可怕。有人用“不寒而栗”来形容这种感觉。有的网友说,感觉张锡峰有很多“假想敌”。有人说他“用力过猛”。这些网友表达方式不同,但感觉趋同。

更负面的评价是,“他让我想起了马加爵”。

年轻人有许多可能性,不宜过早定论。但是,如果这张锡峰演讲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基本上是他真实的内心状态,那确实有令人担忧之处。

张锡峰绷得太紧了。我想用“卧薪尝胆”来描述他的状态。他的内心好像积聚了很多压力,有的是被动的,有的是主动的。在他回初中母校,给面临中考的学弟学妹演讲时,他用了一个词:“隐忍”。隐忍之后呢?张锡峰这样说:

“谁终将声振人间,必先长久深自寂寞。”

“都是十年苦读,怎能甘拜下风?”

“你要铆足劲地变好,然后站在平日不敢想象的人面前,旗鼓相当!”

隐忍之后是爆发。如果只读文字,不一定能感受到从隐忍到爆发之间的落差,看视频,能从他的语调的抑扬起伏里感受到他内心积聚着能量,在等待着爆发这一天,在为爆发做准备。正是这种蛰伏状态,让人预感到一种潜在的攻击性。

有人评价张锡峰的励志“过于物化”,这是说到了要害处。“物化”的励志,奋斗,说白了,就是争夺资源。参与争夺,怎么可以不紧绷,怎么可以没有攻击性?

这样一个让人感到有很强攻击性的人,说出下面这句话来,让人产生提防心理,是自然的。他说:“我跟他们(可能是指他的同学)说,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很多人表示,要看好自己家的“白菜”,别让张锡峰这样的人“拱”了去。有人干脆把张锡峰归入了“凤凰男”。有人则提醒,不要以为城里只有白菜,城里还有杀猪刀。

张锡峰引起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张锡峰的紧绷,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的紧绷,是一柄双刃剑,即便会在争夺中获胜,也会割伤了自己;而现实似乎是,还没有参与争夺,还未经世事,他已经被针对,被防范,已经一定程度被标签化,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衡水中学没有保护好张锡峰。衡水中学没有能力保护他。张锡峰的状态,是衡水中学所鼓励的,也是衡水中学所需要的。

衡水中学并非只有一个张锡峰。一个女生在演讲里说,她的目标是第一,是王者的唯我独尊。她的偶像是科比,她最欣赏科比的一句话是:要做第一,第二是最大的输家。这个女生也绷得够紧。

绷紧里面出分数,出升学率;但绷紧也会酝酿悲剧。衡水中学会告诉你考进清华北大有几个,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和认知问题,它不会告诉你。很可能他们根本意识不到。

在演讲里,张锡峰回怼那些批评衡水中学的人。他说:“那些无故诋毁我们的人,你们见过衡中高三凌晨5点半的样子吗?你以为我们每天天不亮就奔向操场,一边奔跑一边呼喊是为了什么?是假装吗?是作秀吗?我们是为了改变命运啊!”

改变命运有两种。一种是改变不公平,改变的结果是大家共享公平;另一种是,不去触动不公平,只是改变自己在不公平当中的位置,从不公平的受害者变为不公平的受益者,享受这不公平。

前一种改命是出于理想,后一种改命是因为欲望。要求张锡峰实行前一种改命,并不现实;但是,懂得这两种不同的“改命”,对张锡峰将来的人生是有好处的。

至于“诋毁“,且不说批评、指责不等于诋毁;就是“诋毁”,也是针对校方,针对衡水中学的办学“模式”,批评其把学生训练成做题机器,考试机器,出发点还是心疼学生。作为衡水中学学生,站在学校一边,维护学校声誉,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说批评者“诋毁”学生,至少是误解了,与事实不符。价值判断可以不同,但基本事实只有一个,事实判断不应该完全相反。

逻辑思维的失败,是衡水中学的成功。他们成功地让张锡峰同学主动、自觉地与校方融为一体,成为“我们”,维护“我们”的声誉。这个“我们”让人想起鲁迅讲的故事。

有个仆人人向人诉苦,说主人让他住的房子不好: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那人听了,起了同情心,就要动手在房子上挖一个窗子出来。谁知那人不干了,拼命阻止他开窗,还喊了起来“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一群人出来,将那人赶走了。

最后房子的主人来了,那人对主人说:“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本来是“充满秽气的房子”,已经让他受够了,居然变成了“咱们的房子”——仆人主动地与主人站在一起,一旦成为“咱们”,仆人就觉得自己的地位提高到与主人一般高了。

对这种现象,鲁迅也有评价: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还有挣脱的希望;若是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张锡峰这样的学霸,是衡水中学的成功,是当今教育的失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