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造窑8人组”原来是医生!当初通报里为啥不说?

(2020-02-01 06:21:49)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武汉8名“造窑”者原来都是医生;所谓“窑言”,是他们在微信群里交流、探讨他们所了解到的肺炎传播的情况——后来叫疫情。

虽然有关部门仍然没有对“查处”这8名医生的行为表示歉意之类的态度,但是,在舆论场上,他们已经被“平反”;疫情的发展,证明他们不但不是造窑者,而是疫情防控的先知者先行者。

有一个问题,不知大家想到了没有:

当初有关部门在这起“造谣”事件查处通报中,为什么没有提到这8名“造窑”者的职业,即8个人都是医生?

当然,不说他们是医生,用“8名行为人”来指称他们,也不违背事实。但是,我们往常所见的案情通报中,交代涉案人员的职业身份的并不少见;这表明,并没有硬性规定,公开的案情通报一律不能涉及涉案人员的身份、职业等个人信息;同时还表明,案情通报是否可以透露涉案人员的个人信息,发布者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的。

那么,如何取舍?取舍的依据是什么?

以武汉8名“造窑”者为例,通报中用“8名行为人”来指称,对公众来说,从中无法获得一点点有效信息,即不能从这个称呼中获得一点对“行为人”的了解,对他们的了解,仅限于“他们散布了不实信息”,即“造窑”。如果通报透露这8个人是医生,那这份通报所产生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人们肯定会猜想:既然他们是医生,就疾病传播而言是业内人士,他们说的话会是造窑吗?人们就会怀疑,查处他们是否查处错了?

既然要查处他们,既然要发查处通报,当然要杜绝公众对查处行为的合理性、必要性产生怀疑,当然要公众相信查处他们是完全正确的。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让公众知道,这8个人都是医生。就这样,通报屏蔽了“他们是医生”这一信息。

有关部门让公众相信这8个人是“造窑”者,目的是要公众相信,这“8名行为人”散布的有关某种疾病传播的信息是“窑言”,进而相信,这种疾病并不存在,于是,人们情绪稳定,生活如常,“社会吻定”依旧。

但是,你可以把有关疾病传播的信息屏蔽在通报之外,却无法把有关疾病传播这一事实屏蔽在现实生活之外。

当有关疾病传播的真相大白于天下之后,关于“窑言”,关于“造窑”者,人们的认知就完全翻转了。

说到这里,想起一句老话:实事求是。违背实事求是原则,是要受惩罚的。

当然,付出最大最惨痛代价的,是那些疫情感染者,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健康、是生命;社会还付出了公信力受损的代价。实践证明,维护社会吻定的目的,不能用屏蔽信息的方法去实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