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足输球,从体育课上就开始输了

(2016-10-18 16:44:10)
标签:

杂谈

《钱江晚报》最近连续两次做了有关体育教育的报道。18日的报道是《幼儿园的小朋友该玩些啥》,再早两天,16日,头版大标题是《看我前滚翻,翻、翻、没翻过》;这两篇报道告诉我们,上体育课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实践中一直未能解决;体育课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即变味了;比如,为通过考试而上体育课,什么项目容易通过考试就练哪个项目;比如,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就该为掌握一项运动技能而上体育课。至于“原本用脚踢的足球,却被孩子们抱在手上做出各种动作,以此表现“足球从娃娃抓起”,则是把孩子当做表演工具,满足成人的政绩需要,完全违背了体育的初衷。一直广受批评的国足,其实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受害者。

体育最直接、直观的功能是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一个好的身体,是各种生存活动的基本保证。在强健身体的同时,体育运动还有培养人的意志品质的作用,这也是人生活动所需要的。但是,体育活动之于个人的更高的意义,还在于通过体育活动来发现自我、体验自我,拓展人的活动空间,释放(或解放)人的天性,让人性臻于自由的境界。

“幼儿园孩子玩什么才有利于他将来掌握一项运动技能”,这一诉求是最贴近体育自身的,但是,用体育的最高价值来衡量,这对孩子的成长而言,仍然不足取。一个才四五岁的孩子,身体和心理远未成熟,各种潜质远未发现,他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在身体活动方面,应该让他有多种多样的体验机会,在体验中发现自我,也发现世界;早早地培养某一项技能,为将来从事某项运动打好基础——如果长大后发现他并不合适这项运动呢?如果他本来更适合另一项运动呢?太早定向,很可能是以牺牲孩子体验世界、发现自我的无限可能为代价的。

早早定向培养,可能有利于发现某项运动的人才,但是,成年后能够以体育运动为职业的人总是少数;为发现某一项体育运动人才而让很多孩子太早从事该项训练,人为地剥夺了他们更广泛的尝试和体验的机会,对大多数孩子是不公平的。太早的定向训练,其实是让项目的发展凌驾于人的发展之上,也是一种体育的异化,人的工具化。而且,幼儿园阶段掌握一项运动技能,要不要考虑以后的考试项目呢?不与考试对接,不是白学了吗?

中学生本是心智和身体趋于成熟的阶段,心理和身体的敏感度很高,本来应该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而为通过考试而选择体育项目,对天性的释放与完善,同样是令人心痛的扼杀。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或者说相关的体制和机制,都对这种扼杀失去敏感,在习惯性的麻木状态中不知反省,以教育之名干着反教育的事情。

最近国足男队连续输球,让人大呼看不懂,怎么会输给了“不该输”的叙利亚队和乌兹别克斯坦队?其实国足得的是心病,病在不自由。从左树声一代球员以降,中国球员一上国际赛场,场上表现无不让人感到“紧”;即不自由,不潇洒。虽然也能完成足球动作,但似乎不是人踢球,倒像是球踢人,人成了球的附庸,一群无灵魂的人跟着球跑,不是用自己的灵性控制足球,反而人被足球控制了。这样的球队不输球就没有天理了。球员从幼儿园直至小学、中学接受了十几年无灵魂、不自由的体育教育,怎么可能在国际赛场上踢出有灵魂的足球来?天性被束缚,灵魂无自由的人组成的球队,别说是外教,请来神仙也没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