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数学呢,可以由警察叔叔来教,不一定比数学老师教得差。看到一个视频,一个警察蜀黍教一个孩子数学,我看比很多教师都教得好。把这个视频看了好几遍,确信是真的,才敢把感受写下来。
视频其实是一段对话的英文纪录,有对话的声音,还有中文字幕。一个小男孩,打电话到消防队,对接电话的警察说,他在做数学题,需要帮助。接警察问他住哪里,说派人上门帮助他,不能占用电话。但警察多问了一句:你在做什么题目?于是对话又继续下去了。
小孩问:16—8=?接下去的对话就有意思了。警察没有告诉小孩答案,而是反问他:你觉得16减8应该是多少?
这是一个老师应有的做法啊!不是告诉一个答案了事,而是了解学生是怎么解题的?为什么做不出来?如果做错了,那么错在哪里?是怎么错的,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教学。因为教学的目的不是知道正确答案,而是掌握达到正确目的的方法。但是我们有许多老师不是这样做的,甚至可以说应试教育考的就是你记住所谓标准答案没有。这就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
小男孩说16减8等于1;警察说,不对。但警察紧跟着问小孩:你几岁了?小孩说他四岁。警察问他,还有题目吗?刚才的题目有点难。揣度警察此刻的心理:对一个四岁的孩子直接说你做错题了,可能太打击孩子;而“警察叔叔也觉得难!”这对小孩是有安慰、缓解作用。问他还有什么题目,可以转移小孩的注意力。
小孩说还有一题是5减5。警察又问小孩你认为等于几?小孩说等于5。警察与小孩的对话到这里结束了——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听到了小孩妈妈在说话,听声音离小孩有几米远,说你怎么在玩电话?小孩说警察先生在教我数学。妈妈说你怎么给警察打电话?小孩说,你不是说有事情可以打电话请人帮助吗?这边那个警察对他同事说:是小孩的妈妈。几个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太有意思了。
小孩与警察的对话很自然,不像是编演的,小孩妈妈的插话就更不像是演的;整个对话中间还有周围环境的声音。最近很流行泰国的广告视频和公益(励志)视频,表演已经算自然了,但还是看得出是编演的,是否编演,一个辨别依据是,编演的东西都很干净、纯净,脚本里没有写的东西拍出来也不会有。自然纪录的东西就有环境自带的各种杂音等。
辨别真假之后,再来谈观后感就比较有底气了。首先,这名警察为什么会这样细致入微地照顾小孩子的心理?他不是教师,却具有教师的素质。他不可能经常要在电话里帮小孩做数学题,但偶尔做一次,就表现出教师的素质。那么,他这种素质是怎么来的?最大的可能是,他本人自幼所遇到的老师也是这样对待他的。但是,这成为他的很自然的行为方式,仅仅靠几个老师是不够的。只有大部分社会成员,至少他周围的人:父母、亲戚、邻居,同学的父母,以及餐厅商场服务员都具有这种意识并如此行动——这几乎包含了一个人所能遇见的大部分人了——这种行为方式才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这种环境里生活久了,耳濡目染,不这样做反而不正常了。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素质?这种环境又是什么环境?这种素质其实是一种价值观:世界上最重要的是人;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目的。如果把人当作工具,当作达到目的的手段,是不会这样做的。一个人只有在他自己被当作人来对待,他才可能把别人当作人来对待;人与人的平等、尊重才成为可能。欺骗、欺压、剥夺他人,就是不把人当人。
一个警察教小孩做数学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偶然发生以后,以怎么样的方式进行,却是必然。一个人的行为,是需要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作支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