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据《安徽商报》、《市场星报》等媒体报道,4月15日晚,蒙城县范集初级中学一班级的晚自习课上,几名男生围殴一名教师。几名学生拒交考试卷并辱骂老师,矛盾升级,发展到学生围殴教师。视频显示,教师对学生先有掐脖、掌掴——矛盾的激化不能排除这个因素;围殴中有学生用板凳砸老师。
报道说,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此事——作为一个治安事件,双方的对错责任相信警方会有公平的判定。但是,仅仅将它看作一个治安事件肯定是不够的,对事件的分析,不能止于当事双方的行为本身。我们更应将此事作为一个教育事件来看待,我们更应该追问:为什么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都偏离了自己特定的身份、职责(任务)及特定的环境(校园)?观察范围再扩大一点,还应该问:为什么这类事情会在教育领域里长期存在而得不到遏制?
那么,什么力量可以或可能遏制这类现象?现行教育体制为什么没有能力改变现状?答案是明确的:我们的教育缺乏“爱”;很多青少年的成长环境缺少“爱”,甚至,教育者也缺少应该得到的“爱”。
爱,应该是教育的灵魂;但是,我们往往将它仅仅理解为教师的个人素质。爱的终端体现,也常常是师生间的互动;因此,我们很少考虑:教育管理是否保护、鼓励这种爱,教育管理的种种制度、各个环节,是不是以“爱学生”为中心来设计的?
很遗憾,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成分,更多地体现为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行为,即使是这一部分有限的爱的成分,还要被打掉一些折扣。从根本上说,我们的教育目标,不是从学生的人生需求出发的,而是学生之外的因素出发的。什么才是从学生自身需求出发?教育的最高决策者以学生为本位,设定教育的目的就是:他将来应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他的人生属于他自己;另一种教育目的的出发点,是把学生培养成别人所需要的样子,以满足其他因素的需求而不是学生自身生活为需求。简单地说,前者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后者把学生培养成别人的工具。
教育的出发点的不同,完全可以让同一个教育、教学行为呈现出不同的面目。学生功课没完成,或存在学习障碍,教师会替学生着急,想办法改变,这个过程中教师即使有急躁甚至易怒等现象,学生内心也完全懂的老师的心意;如果是为了升学率,为评职称等教育行为之外的因素,教师会表现出另一种状态,学生也完全能感知到。但是,现在的教育都讲究量化考核,考核内容都是看得见的数据:分数、升学率;考上重点的多少,比某校多几个或少几个……但是,很多更重要的教育工作是无法统计、量化为数字的。一个问题学生,一个心理、行为有偏差的学生,如果要有实质性的改变,老师可能要作长期的努力;因为这种努力更多的是通过细微、琐屑的行为达成的内心交流,升华为一种精神行为,当事人往往不愿意以此示人——最高境界的教育行为,在现行教育评价体系中却得不到承认、鼓励。
再打个比方,如果当初有一个老师用爱心改变了马加爵,我们现在谁也不知道有个马加爵,更没有人知道改变马加爵的老师。外界不知道没关系,但是教育体制、教育评价体系中如果不鼓励、保护这位老师的爱心,教师的爱心就会萎顿,这样的教育环境就容易出现各种暴力行为。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心灵的冷漠与暴力化。学生之间的围殴已经够多了——哪怕只发生一起,也是不应该的;难道接下来师生之间的围殴要多起来了?现象教育应该改弦更张,应该设法转轨,转到以学生为本位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