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粗糙,如果仅仅是个人生活习惯,影响的范围不大,只要有关者能接受、习惯,别人也管不着;如果公共生活中“粗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就可能和管理水平,和责任心,最终和人的素质都会有一定的关系。最近,义乌市的近万名初中学生在离开母校前,所上的最后一课,就是“粗糙”。
昨天的《钱江晚报》报道说,由义乌市应届初中毕业证书上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和”字写错成了“各”字。而且,这个差错还是毕业证书发到学生手里后才发现的。毕业证书从印刷厂到学生手里,中间要经过教育局和学校,但是,学校和教育局都没有发现差错。一位家长批评学校“是怎么教学生的”,一位校长还觉得挺委屈,因为毕业证书是教育局统一印制的。但是,学生直接面对的是学校,不怪你怪谁。学校拿到毕业证书后,已经核对了证书上的学生个人信息,就是没有核对其他的统一部分的信息。学校是无条件信任教育局的,而教育局拿到毕业证书也没有核对检查,教育局是无条件信任印刷厂的----他们对学生应付的责任,也都一并交给印刷厂一家了。
一位校长觉得郁闷,因为家长可以责怪校长,校长对教育局的抱怨是不能公开表达的----一个对上负责比对下负责更重要的环境,下级才会有这样的郁闷。这和“粗糙”一样----“粗糙”总是发生在底层,发生在边缘人群身上,发生在“沉默的大多数”身上,就像摇号分配的经济适应房是质量纠纷最多的房屋一样。
“粗糙”是因为粗心,即不认真,缺乏责任心。为什么学校、教育局都没有发现的问题,家长却发现了?因为他们是家长,是父母,他们爱孩子,在乎孩子的感受。家长吴先生说:“虽然只是一张纸,但有纪念意义。”学校和教育局的相关人员如果想到毕业证书对学生的意义,就可能会认真起来,负责起来,差错就可能被及时发现、消灭;就不会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这么堵心。
这样要求学校和教育局过分吗?这就要看教育是干什么的,我们向教育要什么?如果只要升学率,只要领导者、管理者的政绩,而不在乎一件事情对人的意义,对人的影响,那么毕业证书有无差错是不会列入考核范围的,学生堵心,家长窝火,是不会影响升迁的,应付一下就过去了。不知道《钱江晚报》报道中所引用的学校的通知是否完整;所以不能断定,学校在通知学生更换毕业证书时有没有说一声“抱歉”之类的话。这也是小事,是细节,但是,素养,怎样对待小事,怎样对待小人物,往往最容易看出素养来。
一个领导者或一个单位,肯定会用心做好重要的事情,但未必能把不太重要的、辅助性的、边缘地带的工作都做得很好;反过来,若能把不太重要的工作都做好了,重要工作、中心工作一定做到出类拔萃。比如一家大医院,最重要的地方是各治疗科室,体检餐厅是边缘部门,边缘部门就容易遇到“粗糙”。一次体检后到体检餐厅吃早点,取筷子时发现,筷子放在一个敞开的塑料筐子里,每个取筷子的人,他的手都会碰到其他筷子,因为全部筷子不是朝向同一个方向放置的,取筷子时,手指难免要碰到别的筷子头,你的手碰过的筷子一会儿就被送到另一个人的嘴里去了。最后发现,要不碰到别的筷子的头,办法还是有的:所有用餐者都从筷子的中段取筷子;但是,这需要餐厅管理者统一发布规定或提醒,用餐者才会这样做。但是如果管理者有这个意识,恐怕就不会这样放筷子了。
这个意识的核心是“人”;边缘部门不受重视,是因为在边缘地带活动的人不受重视。体检餐厅跟患者(体检者也是宽泛意义上的患者吧?)的关系是最松散,临时性最强的;治疗出问题是大事,体检餐厅筷子怎么放怎么取,在医院业务当中根本排不上号,不受重视,不在管理视野之内,粗糙一点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人”有高低贵贱之分重要和不重要之分,工作和设施就有了精致和粗糙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