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流言蜚语”这把软刀子……

(2015-06-08 20:04:10)
标签:

杂谈

《法制晚报》报道,据当地公安部门证实,苏州吴江市一位22岁女青年,给生父留下遗书后自杀。遗书主要内容,是女孩从12岁开始遭受继父性侵的经历。这封遗书让人产生一个疑问;把十年噩梦般的生活强加于女孩,最终把女孩逼上绝路的,仅仅是这个恶魔般的男人?

如果说十二岁的女孩还不知道如何向外界求援,为什么大学毕业之后,已经22岁了,还不求助于法律或其他社会机构?她在遗书里向生父诉说此事,也不是为了复仇、伸冤;相反,她还央求父亲“保密”;她对父亲的要求是以后替自己好好照顾母亲。她忍辱含垢十年,也是为母亲---女孩在遗书里说,她曾经也想找人诉说,但是“这种事情只能让妈妈颜面无存、在亲戚的流言蜚语下是不能苟活的”!

对流言蜚语的畏惧,迫使她选择了隐忍,也给了恶魔一再施暴的机会;对流言蜚语的畏惧,熄灭了她自卫的愿望,一次次向恶魔磕头求饶!对流言蜚语的畏惧,切断了她与一切社会救济功能的联系!女孩自杀之前,“流言蜚语”已经在精神上杀死了她!“流言蜚语”为何如此锋利?流言蜚语为何能杀人不见血?因为流言蜚语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根植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是一种已经积淀为共同文化心理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对妇女的要求是“贞洁”和“贞节”;但舆论又不承担保护妇女的责任,失节或失洁,都是女性的错;传统文化对男性没有保洁或守节的要求,相反,占有女性越多越有本事;作恶越多反而越有心理优势。否则,很难解释自杀女孩明明知道可以求助法律而放弃求助;因为法律对作恶者的制裁并不能消除传统意识对女性的歧视与厌恶。

女孩的母亲是一个受教育程度很低的农村妇女;女孩畏惧流言蜚语,一大半是畏惧流言蜚语对自己母亲的致命效果。越是未受现代文明启蒙的传统妇女,越是“自觉”地服从旧文化的精神控制,对“流言蜚语”越是没有抵抗能力;对她们来说,流言蜚语就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流言蜚语”四个字,不禁让人想到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影星阮玲玉。她因陷入婚变纠纷,不堪守旧势力诽谤污蔑,留下“人言可畏”四个字,于1935年妇女节这天服安眠药自尽。

鲁迅笔下的人物,如祥林嫂(《祝福》)、阿顺(《在酒楼上》),甚至是有一定反抗勇气的爱姑,都是软刀子下的牺牲品。生命的悲剧,一件都太多;目睹太多的弱小女性被践踏被侮辱,鲁迅才喊出了“礼教杀人”;这是控诉,也是事实,是用血写成的历史的真实。只是没有想到,在《祝福》写成并发表的九十年后,在经济发达的苏州,还会发生同类性质的悲剧。读《祝福》时,祥林嫂的痛苦已让人不能顺利读下去:一面怕死后被两个丈夫争夺而锯开来,因为听说死后可以见到早夭的儿子阿毛,祥林嫂一面又对死亡抱一丝期待----没有对弱小者深切的同情,写不出如此孤苦而被撕裂的灵魂!但是,这起真实事件中的受害者,她所承受的身体创痛与精神痛苦,远远超过了祥林嫂。

现在,事情经网络流传、报纸报道;当地公安局的调查处理,也会把事情传播出去;这位已经失去亲生女儿的母亲又会面临什么压力?悲剧的惨状能不能阻止流言蜚语的产生与传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