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卸任环保部长的周生贤4号上午也出现在政协经济届第36组的讨论上。本届两会前,社会对雾霾的关注与讨论再掀热潮。面对记者的提问,周生贤表示,不方便说什么,“请你们理解我”。
——上面这条消息,大概是昨天的两会报道中最短的,100个字都不到,但是转载量却不小。可能是大家都从中感到了什么。至少,在我看来,这条消息里,除了天空的雾霾,周生贤前部长心头的雾霾似乎更加浓重。祛除这雾霾,可能不是我们所能做到的,但至少可以试试辨清这是一片怎么样的雾霾。
周生贤2005年12月起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党组书记;2008年3月起任环境保护部部长,直到2015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免去其环境保护部部长职务;也就是说,周生贤主管国家环保工作整整9年之久;周生贤出现在两会会场,离他卸职才6天;无论是作为政协委员,还是前环保部长,回答记者关于雾霾的提问,是他不可推卸的职责。甚至比刚刚接任环保部长的陈吉宁更有责任回答记者的提问。不履行自己的职责,反而要记者“理解”自己,往小里说,这是把自己和记者的关系搞颠倒了,往大里说,是把职业伦理乃至政治伦理搞颠倒了——这是不是这片雾霾的主要成分?
如果记者到两会会场上来,是为了“理解”有关官员或委员不回答提问,那记者一开始就不该提问;提问既不应该,又何必跑到会场上来?公众对两会的知情权又从何谈起?
如果有人追问,要记者“理解”你周生贤前部长什么?要人家理解你,先要让别人了解吧?但是,这恰恰是周生贤前部长不方便说的。记者问的是雾霾,不是个人隐私,也不是国家机密,是周生贤前部长应该说的,应该说而不方便说,公共事务就被笼罩在一片雾霾之中了。作为部长,作为人民公仆,他至少是部分地生活在雾霾之中,他和一些人还需要雾霾的遮挡,雾霾是他的生活、他的利益的一部分。周生贤要求记者“理解我”;表明他还不能或不愿从雾霾中走出来。周生贤是高级公务人员,他在雾霾中,就是有一部分公共事务被笼罩在雾霾中,有一部分公共利益在雾霾中。
周生贤前部长要记者“理解”他,记者也就没有继续追问下去,没有为难周生贤前部长。不了解,哪来理解?这是语言逻辑;记者不了解周生贤前部长有什么“不方便”,就“理解”他了,不再提问了——这是现实逻辑。语言逻辑上说不通的事情,在现实中行得通。显然,在语言逻辑与现实逻辑之间,隔着一道巨大的沟壑。
记者好歹也是有话语权的人,如果记者和部长、前部长们达成了默契,你不方便说,我就不再问下去,互不为难,理解万岁,结成了无形的同盟,但是,这样又置那些人数更为众多的,没有话语权、更没有资源分配权的普通民众于何地?当他们的利益受损,谁为他们鼓与呼?当记者“理解”了周生贤前部长,谁来理解沉默的或只能发发牢骚的普通民众?太多的普通民众只能发发牢骚或牢骚都懒得发了,却还有人教导他们“你若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应该先把这句话送给周生贤前部长:你若光明,中国就少些雾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