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讨大妈,感动或不能感动谁?
(2014-11-20 21:00:26)讨得两块钱,并不容易。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年代,在GDP居世界第二的中国,两块钱,简直不能叫钱。大妈的右手,还拿着一个不锈钢罐子,应该是来接受别人给她的食物的。要不到钱,食物也好的。食物可以自己吃,钱拿回去给供老伴。报道说,大妈来自临沂,夫妻两人都有病,干不了活,只能乞讨为生。图片上只有大妈一人。可能她的老伴连乞讨能力都没有?
对大妈来说,能乞讨到两元,不那么容易;捐出去,倒似乎更容易些——如果讨得更多些,她也会捐出来。既然有人组团出来讨钱,肯定是遇上难事了;既然别人会给我钱,我也可以帮别人。她不太会去想教育经费为什么不够用及为什么贫困山区依然贫困之类的问题。在穿校服的学生被感动了。他们深鞠一躬,代表教育接受乞讨大妈的善心善意。
在乞讨大妈为自己只能捐两元而感到不安时,还有不大不小的一笔钱,在为怎么花出去而焦躁不安,想冲出钱匣,冲向大型超市、专业卖场。
多家媒体注意到,财政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按照预算,今年最后两个月,财政支出要花掉3·9万亿元,即一个月花掉将近2万亿元,才能完成今年的花钱“任务”,或者说花钱计划。报道说,今年10月份财政支出为9·9千亿元。如果一个月花9·9千亿元是精打细算的结果,是过“紧日子”,那么有什么必要,后面两个月每月花钱是10 月份的两倍?如果10份一个月花9·9千亿元已经属“舒适级”了?后两个月保持舒适水准会很难受吗?有人指出,财政预算粗线条的弊端一直没有改变,各个部门尽量多报预算,宁可用不了,不可不够用;结果就是预算超出实际需要,每到年底“突击花钱”成了保留节目。
一边是年底为过冬而募集棉衣,一边是年底突击花钱;一边是乞讨者为自己捐的太少而不安,一边为两个月内如何花掉近4万亿元而犯愁。捐两元和花两亿,谁更容易?这要当事人来回答。但是,双方距离太远,钱多钱少的衡量尺度穷其一生都无法一致。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但是,有一个问题应该有答案。花钱以亿计的人们,在不在感动中国的计划之内?乞讨大妈能不能感动他们?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国籍,总应该拥有同一片道德的天空。如果他们另有一套道德标准,我们就不该这样问,也将永远不问。不能感动也没关系,因为中国民间蕴藏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就像这位乞讨大妈,适时地出现在了捐款现场,出现在了需要她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不自觉地承担起道德教化的重任。
前一篇:“最没荣誉感的人”是谁的荣誉?
后一篇:保安猥亵女生,校长替谁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