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PX之争,拷问执政能力与良知

(2014-04-16 19:58:28)

    《捍卫PX词条,可贵的知识理性》一文于15日见报(《钱江晚报》A24版)并上网后,一些网友跟帖表达看法,基本反映了历次PX项目争端的种种分歧与对立。所谓分歧与对立,就是没有社会共识,你说的我不相信,我说的你不理睬。对立、纷争的频繁发生,无谓地消耗了大量社会资源,造成社会空转,令人心痛;但另一方面,这种对立和纷争也是有理路或思路可寻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或许可以从中梳理出弥合这种对立、达成共识的路径来。

    写《捍卫》一文,意在表示一种认同和提倡,对捍卫PX词条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知识理性的认同和提倡;但是,读了网友跟帖后,想到了另一方面:对所谓“篡改”PX词条的行为,如果仅仅指责其缺乏理性,对其没有丝毫“同情之理解”的态度,难道就是理性的吗?“缺乏理性”的行为背后是否也有某种理性的成分?或许化解对立的路径就掩藏在其中呢?

    PX(对二甲苯)作为一种化合物,其毒性为低毒,这是基本的化学知识——这本是最不该也不会发生分歧的地方;想通过篡改词条的方式来阻止某个PX项目的上马,显然是可笑的、徒劳无益的;为什么这些最不合常理、最不该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呢?

    从网友跟帖看,其实主要分歧其实不在PX毒性;网友更担心PX项目的生产过程(包括某些中间体)是否也是低毒并安全可控?网友更担心的是:环保监管是否严格规范、是否公正执法?如果不是有太多的工业污染严重损害了无辜民众的健康,他们不会对PX项目如此谈虎色变;如果不是许多环保部门放弃公正执法的立场,化身为污染企业的保护伞,使民众失去了法律的保障,失去了最基本的救济手段,他们犯得着通过篡改PX词条来阻止PX项目的上马吗?这种手段看起来很可笑,但是这可笑的背后,是这部分民众处境的可悲、可怜。

一些地方为了PX项目顺利开工,加强了相关科学知识的宣传,试图消除民众对PX的误解、误会。但是“加强宣传”这个行动,恰恰表明了政府部门对民众的误解、误会。各种污染企业突破法律规范上马,环保部门的种种不作为,相关信息的不公开,已经把社会的“环保诚信”降低到可怜的程度;如果以为科学常识宣传是创可贴,可以为政府公信力止损、止血,不仅缺乏理性,还缺乏执政良知。

    目前,PX项目是我国不多的产能不足的产业之一,2013年我国PX进口量在900万吨左右,缺口很大。PX项目不能顺利开工,经济损失很大。但问题还有另一面:经济发展了,谁得到利益的大头?环境污染、健康受损的代价,又落到谁的头上?获利最大者不承担代价,承担牺牲者连基本补偿也没有——如果这种状况看不到改变的希望,又要让项目尽快上马,只能强迫群众在“支持信”上签字了。

    如果能到信息公开、民众参与、环保公正严格、利益分配大体公平,民众对PX项目的容忍度就大,反之,则很难。 从信息公开到分配公平,这一系列社会治理的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而经济建设,特别是一些重要而敏感的建设项目,不可能等这些社会治理目标都实现了再上马,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工业建设项目,必然是伴随者争议、争端来进行的;要减少争议、争端所带来的损失和代价,关键在于政府行为要最大限度地争取民众的信任,在建设经济的同时也建设自己公信力,就能把代价降到最低,把公共利益最大化。PX之争,是一道高难度考题,考验着社会治理的能力与诚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