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家,请睁眼看现实

(2009-11-22 18:06:34)
标签:

杂谈

我们需要怎样的安全感
对“温州别墅劫案”的专家分析的分析

 
  一、林奇高报复谁了吗

  劫匪被击毙,人质无伤亡,“温州别墅劫案”落幕已经几天了,本来也没什么想说的,只是觉得作案人林奇高的父亲很可怜,儿子在外闯荡多年,没有“给家里作多大贡献”,还要老父亲来替他收尸。但是,昨天的报纸,在林父温州之行的报道后面,还有专家对此事的社会学分析。这个分析,似乎也值得分析几句。

  先是一位专家把林奇高归入 “低教育、低收入、低归属感人群”。“这一类人,往往是属于暴力犯罪的高危人群。”文章接着引用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说,导致这类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发泄不满。但是,我们在“温州别墅劫案”的报道中并未读到林奇高报复社会的相关内容,也就是说,林奇高并不属这个“高危人群”。

  另一位专家则安慰公众,对暴力犯罪的高危人群,社会并非束手无策。据介绍,目前警方有一个比较完备的“犯罪高危人群”备案库。“基层民警平时会十分关注这类人的一举一动,当有异常行为时,往往能提前进行干预。”按照这个说法,林奇高也不属于“暴力犯罪高危人群”,因为从报道看,警方并未对他“提前干预”,否则他也没有机会登堂入室。“温州别墅劫案”是一个预料之外的突发案件,一个孤例。

  之所以要把林奇高从“报复型”的“暴力犯罪高危人群”中摘出来,是想在免除“同情罪犯”嫌疑的前提下探讨一个问题——


  二、我们需要怎样的安全感

   等到需要警方动用“备案库”以及催泪瓦斯、95式步枪、防暴装甲车等“硬实力”的时候,事情已到万不得已。那么,保障社会安全,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说,在广州监狱内服刑的囚犯,年轻务工人员占了80%,他们大多曾经是“留守儿童”,进入城市后,农村与城市的巨大落差给他们的震动是不言而喻的,他们的犯罪行为,在遭遇歧视和权益受到侵害时最易爆发。也就是说,社会不公,是导致他们犯罪的社会根源,也是破坏社会稳定的根源。

  《参考消息》最近刊登的一篇报道说,10月底,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在“中国应急管理高峰论坛”发言时几度哽咽,不少与会者为之动容。任玉岭披露,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地方财政不断加大对公安的投入,却是挤占了三农和教育开支。

  这篇报道说,各地制订的所谓应急管理方案,更多是怎么样对付民众聚集,怎么样对付媒体,怎样打击领头者。

  报道是符合人们的社会观感的。去年12月26日,杭州德雅公寓等几个住宅小区的部分居民,为维护“阳光权”而与开发商、规划局等部门对话。大概这也属于“民众聚集”,警方出动了警力,从服装看,好像是特警队员。居民抵触情绪很大:我们是受害者,政府怎么出动特警来对付我们,而不去制裁不法开发商?

  前些时候,深圳针对“非法上访”出台的有关规定,也是一个堵截式的办法。大部分“非法上访”,是“合法上访”不起作用才不得已而为之。越级上访,进京上访,既耽误工夫,也耽误挣钱,还要贴进车旅费、住宿费,还有被送进精神病院的可能,谁会“爱好”上访?

  用“堵”和“压”来求安全,求稳定,表面上可能会有效果,但实际上只会加深、激化矛盾。因为“堵”和“压”的办法一方面姑息了强势者的不法行为,他们更加肆无忌惮,无所不为;另一方面将弱势者推向更加绝望的境地。貌似稳定的背后,社会矛盾在积累,在激化,更大的不稳定在酝酿,一遇火星就可能爆发,因此,这种做表面文章的“安全”和“稳定”是不可持续的。那么根本的解决之道是什么呢? 


  三、社会公平是最大的安全

  专家还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是,组织志愿者和社会社团对这类人群进行干预和教育。“这在美国比较常见,特别是社会社团和组织,在维持社会稳定、降低该地区犯罪率中做了很多工作。”

  转眼又是年底,按往年的经验,“欠薪”事件又将高发,可能会引起暴力犯罪高发。不知道这位专家有没有底气去“教育”干了一年而拿不到血汗钱的民工。

  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提出,切忌以管代替一切,更要防止以暴易暴,堵截上访只能愈演愈烈;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均衡发展,是减少应急事件的重要条件。

  任玉岭所说的“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均衡发展”,其实就是一句话:公平。 

  袁贵仁到教育部上任后,即刻从破解“择校”着手,推进教育公平,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其他部门能不能也给公众一点希望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