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占地盘”反思价值观失误
(2009-04-05 03:20:16)
标签:
底层观察杂谈 |
博友“清风流水”在我的博文《贺海波干什么去了》后面的留言,启发我又想到一些问题。
记得央视《新闻调查》做过一期贺海波,记者柴静采访时,曾经问一位高校人士:浙大为什么要在学术力量不充足的情况下急于建立药学院?那位高校人士略显迟疑地说,为了占地盘。柴静不解:学术研究怎么“占地盘”?是啊,学术力量不足,拿不出扎实的科研成果,凭什么占地盘?还有,学术领域里有什么“地盘”可占?那位人士解释说,成立了学院,有学生毕业出去,在这个行业或领域里就有了“自己人”——原来,“地盘”就是资源;这个所谓“资源”又是什么呢?主要是权力,以及权力能带来或支配的东西:钱和各种机会。占有资源要有人脉,有了人脉,就能织成一张利益网络。(“占地盘”这个说法叫人联想到“起跑线”;这两个词倒是很匹配的。还在读幼儿园的小孩被推到“起跑线”上,不就是为“占地盘”作准备吗?)
原来看不懂的事情,有了“占地盘”这个“理论”,就容易解释了。李连达一年也来不了浙大几次,来了也呆不上几天,浙大为什么要聘他当院长,亲自带研究生,看中的就是他的院士头衔。浙大聘他,不是希望他把自己的学术造诣传承给学生,而是借他的地位、名声帮自己“占地盘”;浙大给李连达的报酬肯定不低,但这个报酬不是支付给他教学能力和教学时间,而是支付给他的影响力——李连达不就是一个“占地盘”的成功实例?李连达虽然没有当真地带过贺海波,但贺海波发表论文要署李连达的名字——资源互换,互利双赢,符合市场经济原则。有这样一个榜样在眼前,贺海波们怎么不羡慕呢?不同之处仅仅在于贺海波太性急了一点;贺海波造假,与李连达应聘浙大,共同之处是:学术成了幌子,“地盘”才是真金白银。
跟李连达一样,真正带贺海波的导师吴理茂,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声称,不知道自己名字被贺海波署在造假论文上;但是,记者调查到的事实却是,吴理茂将署有自己名字的贺海波造假论文作为自己的“学术成果”上报了!贺海波只是这个利益链上的一个环节而已!他仅仅是操作不当而已。当“学术”沦为“占地盘”的工具,竺可桢校长创立的“求是”学风,自然就没有“地盘”了。
“占地盘”是要讲“效率”的,手脚慢了就被人家占去了;而学术研究是要一个个实验,一次次的计算,一次次推导,一次次分析……做出来的,不能“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而且还不能保证成功,这就太没有“效率”了,太不符合“时代要求”了,聪明人是不干这种傻事的——“效率第一”的原则,就是这样曲扭人的心灵,曲扭社会生活的准则。“效率第一”的获益者,是少数人,而社会,或者说国家,付出了巨大代价,却没有取得于这个代价相称的科研成果,所谓“效率”,只是几个长袖善舞者的效率罢了。更严重的后果是,人心被荼毒,道德在沦丧,社会成员价值观混乱,国家的软实力受损。要挽回这个损失,比补救科研水平的落后还要困难。 这种恶果与乱象层出不穷,大学的行政化要负主要责任。大学行政化的体制,与大学的天职,即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是一对天敌,官场是要论等级、比大小的;搞学术只认真实、真理,或者说“真货”,“真”这个东西不认官衔大小。行政官员有追求政绩的天性,加上传统的官场文化的熏染,即使是一个天性纯正的学者,一旦进入这个体制,你的行为准则和学术信仰就要被挤压、改变,如果你适应了这个体制,国家就多了一个平庸的官员,少了一个优秀的学者;如果你不改变,你就要被排挤,被边缘化;至少你也要作出妥协,一定程度上曲扭自己的学术信仰,牺牲学术活动必须恪守的准则,来换取空间,“曲线”实现自己的目标,其中的内耗是少不了的。
大大小小的执政者应该正视这个现状,认真检讨在树立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失误了,仅仅就事论事,头痛医头,很难扭转局面;只有在根本认识上改变了,反省了,对事情的严重性有切肤之痛了,才有可能制订出有效的对策来,才谈得到实际改变。
相信高层早就意识到了,而且很急。问题出在中下层官员。其中当然不乏优秀者,正直者,清醒者,有志者,但是平庸者,颟顸者,自私者的数目更为庞大,让高层觉得尾大不掉,割又割不掉,治又治不好,只能耗着,在无谓的消耗中前行,在前行中克服消耗——这种内耗是无形的,迟滞着你的脚步,涣散着人心,所以中国走得特别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