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麦收变奏曲

(2025-07-08 08:58:49)
标签:

人世间

 麦收变奏曲

又是一年麦收时,无垠的麦田,像是金色的地毯铺在了大地上,华贵而又不显骄奢,南风吹来,麦浪起伏,就像暮日余辉中的大海波鳞闪闪。

麦收是丰收的季节,也是人们最劳累的季节,是时间不饶人的季节。收麦是“虎口夺粮”,必须争分夺秒,抢收抢打。“天有不测风云”,如果遭遇突发灾害,来一场狂风暴雨或冰雹,就要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到手的粮食就会得而复失,到了嘴边的粮食就会付之东流。

    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八十年代前,收割麦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镰刀割,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镰一镰地割着麦子,后边跟着的人把麦子一个一个地捆起来,还要用小推车、地排车一车一车运往场院里,老老少少累死累活地干,个个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天热也不能脱衣服,不然麦芒就会把胳膊扎破。你看看,每个人都成了大花脸,鼻腔里、耳朵里也是厚厚一层土,脸上一挖一道白印,吐出的痰、流出的鼻涕都是黑的;另一种是拔麦子,就是把麦子连根拔起,再用脚磕掉麦根上的泥土,汗水浸透的衣服,一上午下来,简直成了“泥人”,脸上的泥土被汗水流淌冲刷出一道道细沟。同样,再把麦子捆好,运到麦场上,再用铡把麦子的根部铡掉,主要是要麦根当柴烧。

      轧麦子让人累得够呛,麦子晒上一上午,要趁中午毒日当头时用碌碡碾轧。烈日当头,人们套上牲口拉着碌碡一圈圈地碾压麦穗,也有用人拉推碌碡的,头上的汗水一把一把地往下甩;轧上半晌,再用木叉一次次把碾压过的麦子翻一遍,再接着轧,最后把麦秸端走,将剩余的麦子和麦糠堆起来,进行场场,就是把麦糠与麦粒分开,人们手拿木锨,一锨接一锨地把麦粒抛向半空,画一条弧线,麦粒落地,麦糠随风飘到下风去。望着金灿灿的麦堆,人们忘记了疲劳,沉浸在了喜悦之中。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村里农民买上了拖拉机,人们开始用拖拉机拉麦子、轧场;随之又有了脱粒机,在麦场上进行脱粒,碌碡被抛弃了,人们从麦收劳累中得以解脱。到了90年代,人们开始用上了小型收割机。麦子就地割倒就地晒,晒透了就用车拉回来,直接运到麦场上脱粒。

21世纪初期以后,农民麦收用上了大型联合收割机,收割机一到,家家户户开着三轮车、电动车在自家的地头等着,三、五亩麦子来回两趟,抽颗烟的功夫就完了,联合收割机将金黄的麦粒倒入三轮车的车斗里,运到家晒上一两天就卖给粮库了。后来,又推广了一种收麦方式,就是适时收麦,等到小麦完全成熟达到一定标准,才就行收割,不但产量高,品质也好,收割后,就直接送往小麦收购点了。过去,家家都放着大瓮、大缸、甏子来盛粮食,可现在,这些盛粮食的器皿都将成为“文物”了。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民手中的土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和土地大户,有的农民管这叫土地“托管”,每亩地一千多元的收入,一年四季,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能力在外打工,一个月少者五六千,多着一万多元,农民再也不用为“麦收”而操劳和苦累了,他们竟变成了“麦收”的“甩手掌柜”。

收割机轰鸣,运麦车穿梭,合作社和种粮大户上百亩,上千亩的麦田成了农机手们施展威风的战场,沃野千里,只见农机驰骋,不再见农民抢天抢地忙绿的身影,是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麦收变成了悠扬动听的幸福曲,乡村发展的振兴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蝉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