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 |
开电脑连上网,你最习惯做的三件事是什么呢?
这里问的是电脑连上网时你第一时间必须使用的三个软件。
别看这个问题简单,其实它背面关系着数千甚至数万亿的商业机会!
我曾经问过身边的许多朋友,他们大多数会这样回答:打开QQ(也有MSN的)聊天,打开浏览器看网页(内容很多,如看新闻、查资料、论坛灌水、听音乐等等),剩下的一个软件就不一样了,各种都有,如用Foxmail(或OE)收发邮件,或用FlashGet下载软件(BT下载也归入此类),或用点对点播放软件看电影……
-
浏览Web的Internet浏览器:IE、Firefox、MyIE2、Opera……
-
即时通讯类:QQ、MSN Messenger、ICQ、AOL Messenger、Gtalk、Skype……
-
邮件软件类:OE、Foxmail、Thunderbird、Dreammail……
-
下载软件类:FlashGet、NetAnt、Thunder、VeryCD、BtScript……
-
点对点播放器(网络电视):猫眼……(因为我不爱看,了解不多,但目前发展却很快)
上网三件事中,其使用的软件成为IT“必争”阵地。当初美国在线从ISP过渡到ICP,靠的就是收购网景的“领航者”浏览器和ICQ软件。道理很简单,谁使用率越高的软件,必然带来最多的用户忠诚,依赖性更强。
没有人来进行专门统计,但大多数人已经离不开前两类软件了!
慢,这还没完。
互联网浏览器成为许多网站抢夺的主要阵地。不论Del.icio.us的网摘,还是Google的搜索引擎捆绑,都需要渗透到浏览器里。于是,在国内,流氓软件盛行一时,他们靠的是不遗余力的侵占浏览器(尤其是IE)的各个界面,如工具栏条、工具栏按钮、鼠标菜单右键……。由于它们都需要改写系统的注册表,并且没有提供卸载功能,对于非专业的普通网民来说是一种流氓和强奸行为!不信,你随便打开一个网页点击你的鼠标右键菜单看看,有多少是你能够用得上的功能!?
没有集合到浏览器的离线软件(包括非软件的功能插件),是很难被普通网民从机器上“唤醒”的,而被默认所“唤醒”的先行者,自然会生存得比较健康,否则死得很惨,就象IE7是支持CNNIC的中文网址还是3721的网络实名,几乎等同于宣判它孰生孰死一样。同样还有一例是王码五笔,由于一味追求个人注册的盈利方式,没有真正捆绑进Windows里,它的声影离老百姓也越来越远。
当初微软是捆绑苹果、捆绑IBM起家的,后来IE又是捆绑Windows成功的,这种行为具备流氓性质,但却是非常聪明的方式,前提条件是可替代性不强,不能让人反感。——在我的概念中,流氓软件不仅是其行为具有这种强奸民意的性质,同时提供的软件(或者功能)也是垃圾的,或是可替代性的。
即使这样,IE非并宣判的唯一一方,象下载功能IE非常弱智,也没有什么解决方案,并不说明其它浏览器做不到,如用Firefox或Opera,你会发现你使用FlashGet的概率会慢慢降低。
就是说,捆绑并不是活命的唯一“救命稻草”,正如捆绑MOP的广告也绝非Donews的唯一“救命稻草”一样。试想一下,那些禁用鼠标右键菜单JavaScipt功能的页面,你还能“轻松”地用delicious或365key收藏么?(我这里强调的是轻松)
话说回来,如果仅仅是孤立的开发互联网功能型软件,或小型插件功能实现对web服务的融合,一不留神必然会大量时间“沉睡”在机器里!
其实,这对互联网行业和软件行业不啻都是一个警觉的信号!
从Web2.0开始,网页以XML或者更高级的形式使用户与网页间交互性更强,那么许多软件的功能可以web化了,如Gmail融合Gtalk一样,可以进行即时通讯。浏览器更占据了上网三件事中的最重要位置。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浏览器,而浏览器也可以象当初Windows一样,可以捆绑其它小型功能软件了。这正是那些大量使用流氓行为侵占IE的初衷。
但是,IE没有更丰富的扩展空间,大量的第三方垃圾软件侦查/卸载软件开始普及,不管你的功能是怎样的实用有效,就象365key一样,就象你喜欢采集图片作为QQ表情一样,你都是靠改写IE的注册信息而实现的,你通过不正当手段占领了资源,侵入了禁地,一旦打入黑名单,同样面临着被“清除出局”的危机。在我的清除列表中,我只保留了一个有用的雅虎助手在机器上(雅虎毕竟还是大公司,雅虎助手已经不象当初的3721一样逗人恨了,但那个上网实名同样也被我禁用了,因为它太流氓了!)
相对而言,Firefox的开源形式和灵活丰富的扩展功能,给那些想跻身“上网三件事”之列的功能软件或网站提供了很好的入口,使网民有了主动选择权(不是强迫行为)。这种DIY方式会博得用户的好感,如果功能不错,自然口碑会非常好,不胫自走,其实用户粘性更强。
随着带宽不断的增加增强,数据传输更加便捷,Web交互不断强化,可以实现更多的软件功能,离线软件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盈利模式也越来越模糊,最后只能在上网三件事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
这种发展趋势如果被忽视,即使你占领了再强大的入口,也会被慢慢取代,甚至消亡。为此,我不得不为QQ、MSN等捏把汗。
这几天温习一本2000年的旧书《点击美国在线》,温故而新,发现当初业界的激烈竞争,剑拔弩张地“针尖对麦芒”,集中一点,甚至集中到某一款软件的某项功能上,在若干年的今天来看,其结果真正是“成王败寇”,一一得到了应验。
MSN与Yahoo Messenger的互通,不算什么大事,若干年之前微软就一手导演过这样的做法来对抗ICQ和AOL Messenger,它甚至呼吁建立即时通讯标准以达到“挟标准号令诸候”。
但是,经历若干年,它并没有捞到什么便宜,那是它以为它把MSN捆绑进了Windows就成了必然的入口,但事实上势与愿违。
互联网的趋势往往就这样的藏而不露,是对是错往往不可自知,何去何从也无从判断,可一旦成为众人所接受的现实,你却发现你醒悟太迟,行为太慢,白白错过了大好时机。太超前了,会成先烈牲牺,太迟缓了,又成“昨日黄花”迅速衰败。微软的“维纳斯”属前者,MSN属后者,尤其是MSN系列产品可以说是一路痛苦地挣扎过来。当初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结尾篇的那些游离、不确定的逻辑和语气,让微软跟它的Windows一样笨重而迟缓。
或许要不了三年、五年,这种趋势很快会成为现实。无论是互联网业,抑或软件业,你在终端设备上占据的入口是否列入了“三件事”中,决定了你能够走多远,走多长,而流氓最终会慢慢被大量的自觉网民和“正义”扩展所挤兑清除……
文章引用自:http://blog.donews.com/siyusiyu/archive/2006/07/18/96695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