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Web2.0研究(转载) |
前几天我写了《人面不知何处去――blogcn 的失误》,有两个网友的留言很有意思。一个网友说,“楼主好像只点明了blogcn的失误,而没有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是的,但我现在的工作和blogcn存在潜在竞争关系,虽然写博客是私人行为,但也没必要为竞争对手提供“建设性意见”吧?所以今后可能还有类似的文章,我依旧只能“解构”,而不能去提供“建设性意见”。另外一个网友和我讨论文中提到的blogcn的博客客户端产品rabo,他认为:“一,網頁上直接寫blog,容易遺失。 二,rabo可以備份blogcn的日誌”,有了这两点,所以rabo“是個好東西”。所以这篇blog就从这个网友的留言开始,从rabo的设计,谈谈我对产品设计的一点想法。
我几乎可以打赌,当初blogcn的决策者决定上马rabo的时候,主要的考虑也就是上面那位网友的两点。(也许还有第3点考虑,就是通过rabo客户端,能渗透到用户桌面,达到对用户的真实控制)。我们以前两点来分析。
“网页上直接写blog,容易遗失”,所以用户需要rabo――这是想当然了。当一个用户在网页上写blog而发表失败时,用户即时地有两个反映:第一,臭骂BSP一顿;第二,继续再用web方式发表――大家可以想想自己是不是这样的。而直到n次遇到发表失败的情况后,用户才会尝试如果web端发表长文章之前,先ctrl+c复制一下;然后又n次失误之后,用户才会选择先在客户端书写好,然后再提交――直到这个时候,rabo可能才有点用;但遗憾的是,word和写字板的存在,又剥夺了rabo此时的位置:我为什么不能word写好后,复制到web端发表,而非得用rabo这个新玩意儿?!所以这么细细分析下来,“网页上直接写blog,容易遗失”根本不可能促使用户实用rabo,而只能使用户使用word或写字板。
“可以备份blogcn的日志”,所以用户需要rabo――这依旧是想当然了。在说明这点之前,我先说个数据:据我统计,坚持每周至少更新一篇博客文章的blogger只有总blogger的5%。这5%才是真正可能需要“备份”自己的日志的用户。对于其余95%的blogger,想想我们是怎么对待自己的硬盘突然损坏的吧――我们想过要预先每隔一段日子就备份自己的数据吗?没有,我们多数都是等硬盘坏了,才欲哭无泪。同样,用户对BSP服务器的信任会多过对自己硬盘的信任,他们不会想到要按时备份的,一则没有这个用户习惯,二则这95%的人也没发表太多数据值得备份。
Rabo表面上成立的两个理由,细细分析下来,就荡然无存。这样产品设计失误,根源在于设计者有一种本能:多功能症。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在贪婪和恐惧之间寻求平衡。这点在产品设计上也同样体现,特别是“贪婪”――总认为自己能满足用户的n多需求,而超越了自己的能力。其实以BSP来说,blog是一个低技术含量的玩意,第一是快速,第二是稳定,做好这两点,基本就是一个好的BSP,其余的都是锦上添花的玩意儿。而2005年,blogcn的主要问题恰恰是速度和稳定性,但他们没有解决这个关键问题,去做一些rabo之类的产品,即是因为设计者的“贪婪”――试图即做bsp,又一网打尽客户端。
而web设计中,有太多这样试图给用户“全面解决”的例子,我把它叫“多功能症”。比如大家访问一下新浪天气频道,你看看那么多功能,其实我打赌,估计90%以上的用户在这个频道页面只需要一个功能:我所在城市的、文本的天气预报。那“新浪天气”频道为什么要设计那么多功能呢?估计是因人设事――有了天气频道的编辑,总得做点事吧,就推出了若干新功能,显得自己也挺忙的,页面也挺花哨好看的――并且认为用户也需要这些功能。
但实际上用户并不需要。(观点:满足80%的功能才最需要放在用户立刻能找到的地方)
“多功能症”在软件产品设计中其实早就存在,比如越来越复杂的word功能菜单。这可以说是一个顽疾了。但,软件产品因为是客户端的应用,不牵涉到网速问题,所以其“多功能症”虽然讨厌,但不烦人;而web端的“多功能症”却对用户体验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危害非常大。
据说google的创始人曾经仔细数过google首页的文字数目,相比而言,我们新浪之类的门户却是十几屏的首页还意犹未尽。BTW.我本人见过最长的首页是伟大的博客家顺风先生的博客首页,好像超过70屏了――所以请大家打开的时候,务必镇定。
文章引用自:http://blog.donews.com/maitian99/archive/2006/04/18/83517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