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阳为SS/SN阴为SP(下)

(2005-05-27 10:59:43)
分类: Web2.0研究(转载)
第五步,察看好友的朋友,以及好友的朋友的朋友:
我们必须要显示隐含的社会关系,借用一张微软研制中的Wallop的图片就可以清楚地展示这个概念了。我们有了6°数据库,当然可以计算出FOAF的社会网络图了。


http://dev.csdn.net/Develop/ArticleImages/23/23406/CSDN_Dev_Image_2004-1-131732040.jpg



我们一定要限制这个度数是四度。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国外的SS都这样做,不会到6度的。



Wallop是什么:

http://dev.csdn.net/Develop/ArticleImages/23/23406/CSDN_Dev_Image_2004-1-131732041.gif


Wallop is a research project of the Social Computing Group at Microsoft Research, exploring how people share media and build convers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networks.






UU通已经开发出了显示FOAF关系的客户端软件,截图如下所示:










从上面的图可以看出,FOAF的关系跃然纸上了。

也引出了我们的第五步:

第六步,用户的6°个人主页:
我们猜想,当用户用6°联接了一堆好友之后,她的6°个人主页会是这个样子(又是照抄Wallop):

http://dev.csdn.net/Develop/ArticleImages/23/23406/CSDN_Dev_Image_2004-1-131732042.jpg



右边的那一栏是这样,放大给你看看:

http://dev.csdn.net/Develop/ArticleImages/23/23406/CSDN_Dev_Image_2004-1-131732044.jpg



就是显示了以下内容:

Ø 用户的Title(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别小看它);

Ø Blog主页或者个人主页;

Ø 自我介绍;

Ø 曾经从事过的项目;

Ø 关注的话题;

Ø 联系方式;

Ø (最重要的)用户贡献出来的6°好友名单(从而提供了FOAF的生物链)。



到了这里,你也许明白了不少。

还有一环很重要,个人信用,或者是一种像现实生活中的“口碑”的虚拟信用,表现形式就是:用户自身不可编辑的、来自于6°好友的评论,以及我们系统给出的信誉值。



这是为什么呢?

FOAF建立在朋友的朋友是一个相对可靠的介绍来源基础上,那么一定要建立一个虚拟的信用体系,否则这个SN就会变成了“同城约会”或者“垃圾信息发布者”的乐园。

更高一级的理论是这样:

毛向辉先生将社会性软件的功能分为核心四层,就是

u Identity(身份)

u Portfolio(档案)

u Commnication(交流)

u Social Network(应用社会关系)。

在不同的社会性软件中,这四者的体现和侧重的程度不一样。Identity是个人的身份标识,这很容易理解,就是要有个人的账号;而Portfolio则是电子档案的意思,是对个人体身份可信度的记录或描述。从某种意义说Identity是网络上数字符号的个体代表,而Portfolio则是实际存在的个体见证,像BLOG具有类似Portfolio的功能。Communication标识和实现了在社会性软件中人际之间可能有的互动形式和通道,Social network则是从总体上展现了以个体为出发点、以应用为体现、所形成的社会网络应用结构。

毛向辉先生还说道:

SS中的基础是个人,所以要有明确的社会存在和身份识别。所以可以看到目前所有的SS中都有了越来越复杂的身份认证。这还不够。除了带有更多信息的ID(包括Email, bio, ....),人们建立信任还需要更多信息。包括社会对你的认可、声誉,还有你自己的言行。也就是说在Identity基础上,还要有Portfolio,才能反映更“真实”的社会人。所以Blog或者它的变种会成为第二个层面的重要选择。在此之上还有通信,Communication。通讯的传统的技术已经很多,例如IM,Email。这个层面是信息交换的保证。在通信的基础上,会自然形成Social Network。社会关系的反映在过去并没有很好地反映在软件中,但是FOAF和现在各个SS中都有了完整的网络架构,而且通过六度原则可以知道任何人之间也不过有六个间隔。





所以,来到了第七步:

第七步,评价你的朋友:
略。



第八步,我们主动Push朋友的朋友给用户:
我们了解了用户的感兴趣的话题,会主动猜测到他希望交流的朋友,从而在每日新注册的四度之内的朋友中挑选合适的,发送提示到他的客户端软件上。



好了,暂时写这么多。要想做一个SN,我猜想需要更多的应用,才能够吸引用户并粘住他/她。

对于这三个问题:

Ø 那么QQ、MSN Messenger算不算SS呢?

Ø SS能给我带来什么利益?有什么动力驱使我去建立这个SN呢?

Ø SN和Blog有什么关系吗?

第一个其实我已经回答了,算是,只能是第一代的简单通讯的社会软件。

第二个,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你可以参考《PCmag对几个社会性网络站的评测》。

第三个,正是有了Blog,慢慢形成了一个个固定话题的Blog圈子之后,SN才浮出水面,旧事重提的。



小结
借花献佛了:

毛向辉先生说道:

你如果想开发SS,可能要考虑到这些因素,让你的SS能够尽快形成“网络”。那么切入点在哪里呢?如何让人们愿意使用你的SS呢?你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作为切入点,如果你以第四个层面(Social Network(应用社会关系))为重点。那么就要想法设法快速吸引人们进入这个网络。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抓住社会的一些热点需求,“交友”听上去不好,但是也是一种吸引的方法。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现在没有微软的实力,不要试图把每个层面都做起来。尽可能找到最好的切人点,让人们愿意加入或使用你的软件。保留他们的“记忆”,帮助他们扩展网络,“锁定”他们的动机。





致谢:

 (排名不分先后)

郑云深(http://blogs.51.net/

毛向辉(http://www.isaacmao.com/

Topku(http://www.topku.com/)

引用资料的其他学者因为不知道姓名,谨表感谢了。



参考资源:

 http://www.heiyou.com/Main.aspx,,嘿友
  http://www.yoyonet.cn/index.jsp ,友友
  http://www.uume.com/octopus/dispath.jsp,UU通
  http://www.ryze.com/go/xiuli
  http://www.meetup.com/
  http://www.linkedin.com/home
  http://www.6du.net/
  http://www.friendster.com/home.jsp

Wallop,微软的研究项目

http://www.cnblog.org/wiki/?社会软件在线研讨论

http://www.qpengyou.com/,朋友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