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僧终于到“南海”——游鸡笼山、褒禅山记略

(2016-07-25 18:09:12)

       http://wx.masok.cn/data/attachment/forum/201504/24/193603ehq4vdoo5jmo0mhm.jpg 

http://wx.masok.cn/data/attachment/forum/201504/24/193703pnbszsftfkbxsbn6.jpg                             (鸡笼山景区图片)

http://img.hf365.com/0/12/57/90/12579089_344979.jpg 

(华阳洞景区)


叶传龙

 

我与好友严吾子,几年前就相约,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骑摩托旅行——到东海,到齐鲁,到西域,到南疆……然因被琐事所累,终不得行,几年下来,毫无进展,见面时便常拿“两僧去南海”来调侃自嘲。

 

“两僧去南海”源出《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好在心中常怀此意,稍遇火花,一拍即合。他暑假赋闲,我双休没事,决定先来一场短途体验游。

 

7月22日晚,他骑“宝马125”从来安半塔抵达滁州,23日早晨4点多钟,我俩合乘一辆摩托,从滁州出发,目的地是和县境内的鸡笼山和含山县境内的褒禅山。

 

迎着晨曦,沐着微风,青春作伴,踏歌而行,经全椒,过武岗,达石杨,吃了早饭,沿乡村道路向西南方向,便进入善厚,鸡笼山就位于该镇境内。远远就看到一峰突兀,与众山不同。车临半月湖,便来到鸡笼山后门,才建好牌坊式门楼,并无售票窗口,于是绕道南门,从正门进入。

 

沿山路骑行5、6公里,方进入核心景区。此山主峰海拔278米,因巨石如鸡笼而得名,山上怪石嵯峨,悬崖耸峙,雄险异常,有“江北第一名山”之美称,被道家杜光庭在所著《洞天福地记》中称为"第四十二福地"。看史料,鸡笼山又有凤台山之名,是否受“鸡头牛后”说影响,有意避鸡入名?山之宝顶之上有南天门、一线天等景点,原来还有百岁缺,跨跳过去,便可长命百岁。听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因所处地块逼仄险要,难以腾挪,后被炸掉,让今天的游人无缘得见,十分可惜。

 

据史料记载,鸡笼山作为佛教名山,从唐朝开始,香火旺盛,每到正月十五和六月初一,进山朝拜者多达数万人。在我们游览当天,人并不多,只有一位女香客,加上我们,只有三人行。

 

登临山顶,凉风习习,一览无余,让人有宠辱皆忘、心旷神怡之感。下得山来,欲睹一岩洞奇景,一步踩空,重心不稳,差点从山腰跌将下来,好在经过两年锻炼瘦身,已经身轻如燕,只有三步并作两步,跳将下来,皮发无损,严君说有神灵保佑,信以为然,于是来到大雄宝殿请香祈福。

 

游完鸡笼山,不过八点多钟,褒禅山与之虽分属两县,但相距直线距离只有几公里,如果不是路牌指示错误,半个小时便可到达。

 

褒禅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曾经游览过的,作过《游褒禅山记》。依山所存的华阳洞,是景区的重点所在。王安石曾于至和元年(1054年)7月,游历华阳洞。时过千年,洞若当年,只是经过现代科技的开发,灯光造影的运用,过去深不可测的隧洞,如今已经以其美丽婀娜的身段,诱人深入。1600米的隧洞,布有十大景区,因形附会的景点并没细看,只记着了他的“三不足”精神——“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虽然他发起的变法失败了,但其改革精神仍然值得称道,难怪列宁也称“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今天的游人在游褒禅山华阳洞过程中,大多是惊讶山洞之奇,体验游兴之乐,而很少去品味王安石在游记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游完景区,稍事休息,到达山门,才近10点。是去是留,很“烤”验人。最终决定和烈日打一场攻坚战,趁热返滁。

 

沿105省道,经西埠、香泉、石杨、武岗,到全椒吃了中饭,下午1点半抵达滁州。一天下来,狂奔近300公里,有一种“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感觉。

 

此趟鸡笼山与褒禅山之行,只是一次小的尝试,再次验证了王安石的“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小试牛刀,初战告捷,期盼以后有更远的行程,更多的收获。



(附:严吾子下期出游计划——走扬州、经泰州、过海安,然后到大丰、盐城、射阳,看国家丹顶鹤和麋鹿自然保护区,再到连云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