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w690/001gqHSjgy6RyTPiyuLbb&690 营造就业艳阳天" TITLE="精准发力 营造就业艳阳天" />
4月2日,市委书记李明专程到市人力资源市场实地走访调研群众就业和企业招工情况,反映了市委市政府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市就业服务部门通过增设公益岗位、开辟见习基地、促进校企对接、发放贴息贷款和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等方式,为各类人员提供了许多新的就业创业机会,新增就业人口、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等重要就业指标考核均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因为就业关涉民生,一人未就业,全家不安心,尤其在人口红利即将消逝的转型期,在史上最难就业季来临的关键期,各级政府作为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认识到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宝贵财富,必须首先做好搭建平台、铺桥引路之事,当好维护就业公平的“守夜人”。下一步,就业工作要按照李明书记要求,把“进农村、进社区、进高校”作为新常态,通过部门联动,精准发力,打造人才高地,吸引人才回流。在具体工作中,要对现有政策进行梳理,对服务流程进行简化,对工作绩效进行评估,以增强就业帮扶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要把失业人员、失地农民、高校毕业生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作为重中之重,为他们就业、择业和创业“扶上马,送一程”。同时,维护好劳动者权益,营造出就业艳阳天,让企业招工和劳动者就业不再难。
作为用人单位,要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提高职工薪资,改善工作环境,让劳动者人格有尊严,工资够体面。留人重在拴心,针对年轻用工渐增的新特点,用人单位应当融入人文关怀,做到以人为本,在保证职工食宿无忧的基础上,重视情感需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提升发展空间,以增强职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人才招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对求职者来说,则要与时俱进,消除就业恐慌,不能陷入“青春无处安放”的纠结中难以自拔。如果说进大学时,角力和关注的重点还是高分数、名学校、热专业,那么经过大学几年的锻造,曾经的光环早已暗淡,毕业后竞争的关键已不在于学历和外在包装,而在于能力和自我营销。从实践来看,毕业以后,机会对于那些一本生和三本生来说,并不相差多少。观念一变,就业路宽,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希求“大城市、体制内、高工资”不如“马上有工作”。当下,滁州发展已经风生水起,如果求职者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就业就在家门口”,既能投身家乡建设,又能兼顾家庭和个人发展,当是明智和多赢的选择。
东风吹来满眼春,就业正逢艳阳天。关注民生、服务基层、帮弱扶困,将一如继往成为滁州就业的永恒主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