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此地无银三百两  何惧上级来暗访?

(2015-01-06 08:05:45)

    http://i0/dy/c/2015-01-05/U11347P1T1D31360620F23DT20150105085104.jpg

http://i2/dy/c/2015-01-05/U11347P1T1D31360620F21DT20150105085104.jpg

   叶传龙

4日,哈尔滨西客站站前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微信公号推送了一则通知,内容是前来该市检查相关工作的13人团队照片,并附上编号,要求执法队员一旦发现,第一时间向各中队长汇报。对此,该局负责人称,信息系内部转发,且真实性不能确认,正在追查网上被公开的原因。(1月5日《南方都市报》)

 

从微信内容看出,此次前往哈尔滨的是“创城”检查组,是对哈尔滨创建文明(卫生)城市进行不公开的走访检查。当地却通过非常规渠道,获取了暗访人员信息并将其公布于众,平心而论,此事做的并不高明。

 

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想对暗访人员完全保密,并不容易。但作为被检对象,不是把功夫用在工作中,用在查缺补漏上,而是用在如何对付暗访人员,如何应付暗访检查,把一个执法局搞得像特务局,实在是本末倒置,令人匪夷所思。事件发生后,该局不是去反思这一做法欠妥,而是来追查是谁走漏了风声,看出仍然执迷不误,并未回归正轨。

                                  

暗访作为检查工作的一种方式,如果运用得当,能够发现问题,起到督查作用。遗憾的是,一些单位却把“防火防盗防暗访”当作基本要求。在工作不实的情况下,欺上瞒下竟然成为一些地方的“光荣传统”。这类见招拆招的对策有时的确很管用,常能帮助他们涉险过关。但是暗访过后,情况照旧,如此弄虚作假,应付糊弄,是典型的不正之风,与八项规定精神相去甚远,只会招致群众反感,破坏政府形象。

 

对此事件,公众有理由知道:是谁“出卖”了这些暗访人员,是谁下令把他们的信息公布于网,对这种扰乱暗访检查的行为,又该给予怎样的处罚?我们不否认哈尔滨在创建中做了很多工作,也许有的工作还可圈可点。但经此一役,创建一定被打了折扣,同时还让人疑窦丛生——如果“此地无银三百两”,又何须如临大敌,惧怕上级暗访?所以,对哈尔滨的城市创建工作,上级不如干脆改暗访为明查,通过公开的走访调查,看当地创建工作做的实不实,老百姓对创建工作满意不满意。如果发现问题,必须持原则,坚持标准,绝不给弄虚作假、投机取巧者以可乘之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