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官微“脱光”是否有必要?

标签:
杂谈 |
http://y1.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2/11/626d56a2a3091bec2e05ba01fd962d1b.jpg
今年2月底,北京百余名新闻发言人集体开通微博。19日,记者盘点发现,其中90%的新闻发言人不能做到“每日更新”,甚至3名发言人的微博自开通至今一言未发。(4月20日《新京报》)
“织围脖”,曾经是很时髦的事情,没有微博,都不好意思和人说话。在民间微博盛行之后,官微也应运而生。
北京百余家单位,欲借新闻发言人开通微博,架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多一个信息发布的渠道。官微的存在也的确能满足了部分人群寻访官方信息的需求。
但是,从现实来看,官微发展状况堪忧,除了少数优秀官微之外,更多的则是长期不发布信息,成为“僵尸微”,或是发布的信息无关痛痒,质量不高,纯为应付差事;或是与网民打嘴仗,耍官威……如上种种,不仅没起到与网民沟通交流的作用,反而影响了党政机关的形象。北京百余家单位90%以上官微不能每日更新,成为“懒微”,其中三家单位“一言不发”,也成为官微的负面典型。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北京都如此,地方官微状态也就可想而知。
记者调查,本意在于督促官微健康运行,但笔者却以为,强行要求官微更新或“脱光”,并无必要。
单位可以开通微博,但应当根据单位实际,尊重实际需求,本着“有则发,无则空”的原则,而不是抱着扎堆心理和跟风心态,被社会潮流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