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瓶老师”为何惹争议?

标签:
杂谈 |
一个吊瓶,两张照片,让人浮想联翩。有人从中看到女教师的敬业精神,为其奉上了“最美老师”称号,有人却嗅出炒作味道,像是街角遇到了“扫地市长”、“地铁书记”一般神奇。
打着吊瓶进课堂,轻伤不下“火线”,带病坚持工作,这与教师“呕心沥血”的职业定位倒很相符,此类新闻给沉重的教学氛围增添了些许亮色,哪怕当事教师对自己的行为看得很轻淡。事实上,咽喉发炎并非重病,边吊水边上课,也并不表示当事人有多么高深的思想境界,大家姑且看之,此事也就过去了。现在,经过媒体的宣传和放大,“吊瓶老师”自然被引到了舆论的风口之上。
公众质疑的是,生病为什么不能请假治疗,边吊水边上课,首先是对自己身体的不负责任。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病不认真治疗,小病如果拖成大病,对家庭、学生和学校都是一种损失;此外,女教师穿着时髦,与窑洞式的简陋教室形成鲜明对比,而所拍照片角度恰到好处,怀疑并非随手偷拍,而是刻意摆拍;再者,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带病工作,对学生也是一种示范,难道也要让学生带病学习,让“吊瓶班”重现?
好事没好评,正气不伸张,这是社会病态。无端揣测和怀疑,会伤及人心。面对“吊瓶老师”,公众当以一颗平常心来待之,既不过度美化拔高,也不蓄意丑化抹黑。女教师打吊瓶上课,不过是迫不得已情况下的一个临时应急举动。“吊瓶老师”的出现,更应该引起我们对教师生存状态的反思,请假一节课,要扣30元,已如“剜肉”,还可能影响今后的考核、评优、职称晋升,更让人心疼不已。重压之下,教师只好抱病上课。而边输液边上课,人在课堂心在病,肯定影响教学效果。学校苛刻残忍的规定、缺乏人性化的管理、对带病工作的不当激励,都将导致一些教师拼身体资源,拼时间消耗,最终累倒病倒在讲台上,制造了很多“红蜡烛”悲剧,让人不免叹息。
如果是女教师真想利用吊瓶上课来炒作,为自己的师德加分,如今被人逮住,又能怪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