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余生 感觉真好
标签:
杂谈 |
http://202.108.25.4:83/zgmh/UploadFiles_1989/200905/2009051416260629.jpg感觉真好" />
叶传龙
在石门峰陵园名人文化广场上,武汉市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策划了一场特别的“生死体验”,让活人“装死”开追悼会。(3月31日《长江商报》)
中国是一个讳言死亡的民族,好像死亡是不吉利的事情。鲁迅曾在他的《立论》里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另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而又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于是他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可见常人对死亡的拒绝与恐惧。
西方一些国家,小学里常常会让学生思考:如果生命只有3天,你怎么安排、最想做什么?如果给自己写墓志铭,你会怎么写?其实这就是一种死亡教育,于是人们面对死亡总显得坦然,会提前写好遗嘱,把后事安排得井井有条,相对于他们,我们的“死亡教育”,却是一片空白,人们除了直观地从生活中接受一些死亡实例的感性教育外,就很少有其它的死亡教育,这对公民整体认知世界,全面认知人生,无疑是个缺憾。
四季更替,新陈代谢,这是社会的正常现象,通过对公民加强死亡教育,首先可以让公民了解生命的宝贵,从而珍视生命,享受生活,减少自残、自杀或相互残杀等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一次对死亡的“生死体验”,可以让人感受到在时空的长河中,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标示和衡量生命的指数除了长度,还有宽度和内涵。当遭遇重大疾病和自然灾害,生命回天乏力时,了解了人生的要义,就可以坦然面对死亡,减少对死亡的恐惧,也能减轻家人失却亲人带来的痛苦。经过一次“死”的体验,仍然活着,感觉会更好,能放下一些不必要的羁绊,乐观对待生活。
死亡教育又是一个敏感话题,在具体教育中,要注意方法。可以通过死亡话题讨论、开展死亡游戏以及在临终关怀渗透等形式,让公民认识生命、领悟生命、珍惜生命。笔者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一座高架桥下,这座桥也是通往火葬场的必经之路,几乎几天早晨,都能听到送葬队伍的哀乐声。每听一次这种声音,也是在接受一次死亡教育,这样也能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感,形成健康的死亡意识,“生死体验”也正起到异曲同工之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