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彩虹”给我们送去健康

标签:
中医五行药食同源五行与五色药膳现代营养学与中医健康 |
http://s15/mw690/451175b7tda656fbfb4ee&690
在我们的大自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食物,它们琳琅满目,色彩斑斓。我们有时候会不自觉的被它们的外观深深吸引。
“色、香、味、意、形”人们用它们去评论一道菜品的价值。古今中外无论是有多少的不同,但是对于品鉴的角度始终如一。而如今除了这些传统的评断,人们开始注重养生,不自觉的我们开始倾向于营养,偏向于健康。
不同的颜色不仅仅代表着不同的营养价值,更是代表了人体需求的一种趋向性。
我们就来看看,这些食物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食物的色系
在大千世界中,我们的食物主要分为了7种色系,分别是:
色系 |
列举食物 |
简单营养价值 |
红色系 |
番茄、红辣椒、西瓜、草莓、肝脏 |
番茄红素 预防癌症、缓解过敏 |
橙色系 |
胡萝卜、南瓜、柑橘、甜瓜、芒果 |
β—胡萝卜素 调节胆固醇,维护视力 |
黄色系 |
黄豆、玉米、柠檬、梨子、黄鱼 |
类黄酮 预防高血压、促进Vc吸收 |
绿色系 |
丝瓜、苦瓜、青椒、猕猴桃、绿茶 |
叶绿素 调节胆固醇、预防癌症 |
紫色系 |
茄子、葡萄、紫包菜、桑葚、雪莲果 |
花青素 抗衰老、预防高血压 |
黑色系 |
海带、紫菜、黑芝麻、黑豆、黑米 |
绿原酸 调节血糖、减肥瘦身 |
白色系 |
大蒜、白米、牛奶、冬瓜、梨 |
异硫氰酸酯 抵御幽门螺旋杆菌、防癌 |
而在中医中将其划分为5种:红色(赤)、黄色、绿色(青)、黑色、白色。
二、药食同源
中医认为,不同的食材、药材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气味。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从《神农本草经》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再到现代卫生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
即是食品又是药品名单(部分): |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梅、木瓜、甘草、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杏仁(甜、苦)、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麦芽、海带(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金银花、姜(生姜、干姜)、枸杞子、桃仁、桑椹、莲子、菊花、黑芝麻、黑胡椒、蜂蜜 |
它们都在印证着食物是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甚至是治疗疾病。
三、中医五行与五色的关系
《素问 五脏生成篇》说五色、五味与五脏相合的关系是白色、辛味与肺相合;赤色、苦味与心相合;青色、酸味与肝相合;黄色、甘味与脾相合;黑色、咸味与肾相合。《素问 宣明五气篇》说“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甘味入脾;咸味入肾。”上古圣人论述药物色质、气味的理论,为药物的功效与临床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然界 |
五行 |
人体 |
|||
五味 |
五色 |
五脏 |
五官 |
情致 |
|
酸 |
青 |
木 |
肝 |
目 |
怒 |
苦 |
赤 |
火 |
心 |
舌 |
喜 |
甘 |
黄 |
土 |
脾 |
口 |
思 |
辛 |
白 |
金 |
肺 |
鼻 |
悲 |
咸 |
黑 |
水 |
肾 |
耳 |
恐 |
《黄帝内经》中也提出:绿色养肝、红色补心、黄色益脾胃、白色润肺,黑色补肾。
如面色青,喜酸食,脉弦,可诊断为肝病;面色赤,口苦,脉洪数,可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病人,面色青黄,多为木乘土;简单的说就是在上文中提出的五味、五行、五脏之间的联系进行确诊,继而下药进行治疗。
四、五色不具单一性
很多时候,我们在看阅读相关内容时,往往能看到以下的注释:
食物 |
性质 |
功效 |
杏仁 |
味苦,性微温。入肺、大肠经 |
祛痰止咳,平喘,润肠 |
梨 |
性凉,甘、微酸,归肺、胃经 |
润肺消痰,清热生津 |
莲子 |
性平,味甘、涩、归脾、肺、心经 |
养心安神、补脾涩肠 |
百合 |
性微寒,味甘,归肺、心、胃经 |
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
枸杞子 |
性平,味甘,归肝、肾经 |
滋补肝肾精血,益精明目 |
菊花 |
味微辛、甘、苦,性微寒。入肺、肝经 |
能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
通过这张表格,我们明白了,原来所谓的味甘,苦之类的表达的是味道的甜或苦,性温,凉,平等指的是食物自身的属性,那些XX经是什么呢?难道一种食物还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吗?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中医学上的一段诊断书:
杏仁、生梨可归肺经,以其治疗肺部疾病就有直入肺经的作用;莲子、百合可入心经,以其治疗心悸、失眠等心脏疾病就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菊花、枸杞子可入肝经,以其治疗头晕、目赤等肝脏疾病。
如果按照上文所述,那么莲子、百合这是白色食物应该是治疗肺部的疾病,为什么又用来进行心脏的疾病呢?还有菊花、枸杞子为什么是用来治疗肝部疾病,治疗肝病的应该是绿色食物啊。
发现了没有,问题再次回到归XX经。
这里的入(归)XX经,指的就是食物可以作用于这些脏器,再食用这些食物后,可以起到预防疾病发生的作用。甚至可以起到一定的疗效,当然除了“药食同源”的一些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特殊食材外,其它我们还是主张预防,而非治疗。
原来我们同一种颜色的食物,甚至可以说同一种食物,可以分管几个脏器。只要能入相应的脏器经络,那么就可以辅助治疗相关的疾病。但是总体的原则确实没有变化的。从上表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虽然莲子,百合治疗了心脏类疾病,但是它们同样是入了肺经,所以依旧还是可以进行肺部相关疾病的治疗。
当然这只是一种方向,不可能100%的准确,总有些特殊的食物比如紫菜入的就是肺经,虽然它是黑色食物。但是我们可以为您提供一个大致的方向,利用好这个方向,自然还是可以“对症下药”的。
入 |
部分食物 |
肝经 |
丝瓜、芹菜、韭菜、蕹菜、荠菜、马齿苋、鸽肉、鳝鱼、鲍鱼、墨鱼、荔枝 |
心经 |
蕹菜、辣椒、海参、桂圆肉、荔枝、赤小豆、西瓜、牛乳 |
脾经 |
南瓜、葫芦、包菜、茼蒿、荠菜、马齿苋、辣椒、萝卜、山药、洋葱、鳝鱼、鲤鱼、鲤鱼、鲈鱼、桂圆肉 |
肺经 |
冬瓜、葫芦、芹菜、荠菜、萝卜、山药、银耳、燕窝、牛乳 |
肾经 |
韭菜、苋菜、山药、银耳、鸽肉、燕窝、鳝鱼、鲤鱼、鲈鱼、墨鱼、海虾、海参 |
五、现代营养学与中医五行的结合
如何做到两者的相结合,尤其是现代人们“谈药色变”的时候,又想落得口福,又不愿自己的味蕾受罪。
我国医学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防治疾病、滋补强身等方面有着独到的好处,更是将中国传统的菜肴、烹饪和药材三者合一,如今是吸收了现代营养学观念,使其发展为重要的餐桌菜肴组成部分——药膳。
我们发现将药材和食物放在一起,既可以让药力渗透与食物中,又规避了药物特殊的气味,有时候甚至会增加食材的味道,大大满足了人们的“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愿望。
目前我们常用的药膳分为:保健药膳、治疗药膳、宴席药膳、四季药膳四大类。
六、药膳制作的多样性
药膳的烹饪多种多样,人们有一种误区,觉得药膳就是煲汤,就是煮粥。准确的说,这是最方便的,比如在鸡汤、或者是做鸭汤的时候我们加入人参、当归这类型的药材,或者在煮粥的时候加入一些枸杞,莲子之类。不需要刻意的去进行选材、加工、然后再制作。
可是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很多形式,中国所有的烹饪技巧都可以用到:炖、蒸、卤、炒、烧等都可以,当然现在营养学中不建议过多的食用煎、炸、烤、熏这类的烹饪方式。所以我们在制作药膳的时候最好也能减少甚至是不食用这类的食物,点餐时亦然。
炖:火腿燕窝(白色),蛋白质含量较高,同时滋阴补肺,健脾强身。
蒸:其实不要小看常吃的蒸菜,比如牡蛎(红色)蒸鸡蛋,牡蛎中含有丰富的锌元素,这是我们身体中200多种酶激活剂,鸡蛋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这些营养素可以提升免疫功能,提高精力。同时入心经,可预防心血不足,烦热失眠,盗汗。
卤:这应该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种形式,我们吃的大多数卤菜就是最好的体现,在卤料上往往会食用大量的香料:比如八角、茴香、香叶等。比如酱牛肉,富含丰富的B族维生素,同时可以起到健脾益气,养血益精。
炒:比如茭白炒猪肝(红色),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及钙等。同时健脾胃、补气血。京葱炒海参(黑色),钙含量较高,低胆固醇,同时补肾、养血,润燥,是冬季不错的选择。
烧:山药兔肉,兔肉,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属于较好的畜肉类。在当今高脂肪,高能量猪肉、牛肉等畜肉的天下,兔肉是不错的选择。兔肉有补益脾胃的功效,山药还有益肺滋肾的功效。二者合一可起到补益中气,健脾养胃功效。
除了以上介绍的以外,我们在主食的选择上也是有很不错的选择:荷叶包饭(绿色)(清暑利湿,健脾开胃);淡菜菜饭(补肝肾、益精血);黑芝麻糯米饭(补肝肾、乌须发)从营养学角度,我们也建议不要单一的食用谷类食物,各种B族维生素在多种食材的作用下可以相互补充,从而提高人们的精力,不会轻易感到倦乏,在冬季还可以有效的减少口角炎的发生。
其实在目前市场上还有一种药膳存在的形式,那就是药酒。如:鹿茸酒(养血益阳);杜仲酒(补肝益肾)玫瑰酒(梳理肝气,活血解郁)如果在应酬时,不妨试一试这些形式的药酒,但就如那句常说的:药酒虽好,可不能贪杯。
无论是哪种形式,目的是希望大家通过饮食来获取健康,大家都知道胖子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那么就应该明白,现在很多的慢性疾病也是我们不良的习惯造成的。为了您的健康,请你少吃点,吃好点。
中医博大精深,营养学精细玄妙,二者之间存在着联系,又有着自己的特异性。通过两者之间桥梁——食物,让这两者形成相对稳定的结合体。可以使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又可照顾到我们的身体。宛如一道雨后的彩虹,给人们送去清新空气的同时也满足了我们视觉的享受。
参考文献:
[1]朴恩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五色理论研究》[J].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2]鞠红卫.《中药五色五味与五脏之关系》 [J].山东.《中国药业—临床研讨》,1999年第8卷第4期;
[3]继伟.《五色药食与五脏》[J]北京.《环球中医药》2004;
[4]程化奇.《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5]蔡威 邵玉芬 .《现代营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2;
[6]蔡东联.《实用营养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
国家三级公共营养师 尹锡馥
QQ:174359894
新浪微博:@尹锡馥营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