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弟子规"隐藏着的秘密及危害!

(2012-06-02 15:38:15)
标签:

杂谈

第一、《弟子规》本来只是一本普通的儿童读物,其价值远不能与经典相提并论,现在弘扬《弟子规》的“大师”们把《弟子规》称为“儒家文化的根”,这是大错特错的说法。更有甚者,某次在京听某师讲《弟子规》,讲着讲着就联系到《华严经》,然后就将《弟子规》扯到“华严境界”去了……。

第二、弘扬《弟子规》的带头人张嘴闭嘴都在强调“力行”、“德行”,其实他的“力行”、“德行”都是用嘴说的,而到底要“力行”什么?如何“力行”?自己也没搞清楚。而对“德行”的理解更是一塌糊涂,平时所做的都是“琐碎道德”、“表面道德”,再说真实一点其实就是用“德行”来沽名钓誉而已。

第三、个人以为大部份学《弟子规》的人出发点是好的,无非就是想学中国文化,想让孩子也学习一点圣贤学问,将来做个好人,只是因为大家对中国文化的真实精神了解太少,不幸被人忽悠了。

第四、很多学《弟子规》的信众,在“力行弟子规”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惑无法解决,因而产生怀疑,只是碍于面子或受一些过去缘分的羁绊,不好意思明说而已,因为自己一旦否定了原来的观念、脱离了原有的学习圈子,会变成孤家寡人,没有了着落。当然,也有一些人被忽悠的太久了、陷得太深了,很难再回头。

第五、弘扬《弟子规》的带头人之所以不遗余力的“弘扬”他的“文化”,无非是陷入名利的沼泽不能自拔,喜欢被大众“崇拜”的那种滋味,说穿了就是如此而已,别无玄妙。

怀师曰:志心学仙佛者,或为读书求学问者,最易被“虚名”所误。所谓“虚名”,是指一个人听说某人很有学问,或传说某人有道术的口头荣誉,而实际上,此人并无什么真才实学,等于混世的穷光蛋冒充富翁,是一样的可笑。人生一落“虚名”的圈套,首先便是误己,渐次就贻误他人了。凡被“虚名”自误的人,越来越觉得自己真了不起,终至于自我陶醉而发疯。至于受他人“虚名”所害的人,往往会落于想象,越来越不切实际,甚之,会变成“我眼本明,因师故瞎”的以盲引盲之后果。所以古人有:“原来名士真才少,偏是僧家俗气多”的慨叹!

第六、有些朋友说:“不管怎么说,人家弘扬《弟子规》总是教人学好吧,这对教育孩子、安定社会还是有好处的”,本人以前也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但后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世间事特别是文化教育的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开始觉得离正道不远,不算太离谱的事,走到后来就差十万八千里了。很多被要求“力行”《弟子规》的孩子一开始状态还凑合,到后来却出现种种问题,但已积重难返很难矫正了,这期间造成的流弊之深、之广,置身教育工作之外的人很难体会。

第七、 李毓秀先生在编写《弟子规》这本书的时候,目的是将其作为一本启蒙读物,让儿童知道待人接物的礼貌和一些生活规范,并没有想让这本书取代经典成为“儒家文化的根”,更没有说自己编的这本《弟子规》已经达到“华严境界”。所以今天《弟子规》被搞成这个样子,是现代人的责任,并不是李毓秀的错,也不是《弟子规》这本书的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