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尉明宽生肖兔画中的审美气象/李武兵

(2023-01-30 08:55:25)
标签:

李武兵

中国作家协会

尉明宽

画兔

文化

 

尉明宽生肖兔画中的审美气象/李武兵

迎癸卯兔年,明宽早早地开始画生肖免了。新的生肖画上,一只只活泼的兔子蹦到眼前,可爱至极。

生肖画与中国年是连在一起的,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明宽当然不是养几只兔子玩玩而已,笔墨写意中,凸现着自己的审美气象和审美情趣——其中更多地洋溢着一种童贞和童趣,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情不自禁地为之点赞。 

在古代,兔子一直被认为是瑞兽。据古书《瑞应图》记载:“赤兔大瑞,白兔中瑞。”因那时白兔极其罕见,每逢逮到一只白兔,地方百姓会载歌载舞献给朝廷,神物般成为吉祥的象征。渐渐的,兔文化就在民间传播开来,民俗中更是将其赋予了家庭和睦、夫妻团聚、多子多福的寓意。明宽的生肖兔画,不囚于古意,而是拓展出新的文化价值,有了新的文化内涵。 

我第一次看见兔子,当是年少时。一只褐色野兔从菜园里窜出来,钻进了草坡上的一处洞穴。我邀来两个小伙伴,在洞口烧着茅草,熏那个洞口,很快见到野兔从另一个洞口逃跑了。那时,不知道“狡兔三窟”这个成语,对它的敏捷,除了惊讶,更是佩服有加。从此,我们不再伤害兔子,遇着了,只静静地观察它的萌态。从明宽的生肖兔画里,我似乎又看到了那只喜欢穴居的野兔。 

明宽仿佛有透视眼,将当年我无法看到的兔穴,神奇地展现在画面上,几疑他儿时掏过兔子洞。兔子的聪明和机敏,被他描绘的栩栩如生。我在画里第一次见到了窟穴之中的灵兔,更加钦佩明宽丰富的想象力,这大概是他屡屡有创新之作,笔墨中饱含审美气象的底蕴吧。 

一般来说,我们是用眼晴观察物象,积累视觉感受,在这个现实物象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由此得出“物象”决定“想象”的逻辑判断。但在绘画艺术中,并不只是“物象”决定“想象”的单向关系,还有“想象”勾勒“物象”的维度。一个杰出的画家,不是简单地摹写现实“物象”,更在于用“想象”的灵感创造新的绘画语言,构成“气象”之境。 

“气象”一词,在绘画里不是指风雨雷电冰霜雪,而是指蕴藏图韵诗意的风景、气派和格局。清.侯方域《记倪云林<</font>十万图记>》中有言:“盖 云林 画多得之气象萧疎,烟林清旷”,正是指的这层意思。明宽借画中之“象”寄托情志,别开新画风。 

由此可见“气象”不止于“象”,更在神气和神韵。明宽的生肖兔画,写意已达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并不刻意追求物象的外在逼真性,而是把握“神似”的要领,以神创意,以神显意,以神达意。明宽兔画中有一幅大胆留白的兔子,着墨不多,看似随意一抺,却活灵活现,神气十足,显现出高超的艺术造诣。 

从古至今,皆有画兔高手。比如北宋的崔白,绘有《双喜图》;再如宋朝龚吉的《三兔图》;还有明朝张路的《苍鹰逐兔图》和陶成的《蟾宫玉兔图》等等,直到我们尊敬的白石老人,画就了《丹桂双兔》……喜兔的形象在中国画里载着祥瑞之气延绵,深得大家喜爱。 

明宽笔下的兔子则与众不同,呈现出自己的审美取向,造型尤为独特,灵动传神,静默之态也意趣盎然。他深谙中国画技法的精髓,运笔用墨如得神助,浓淡干湿,疏密聚散,轻重缓急,顺逆中侧,娴熟得道,恰似天成。他画兔,笔随意走,几笔便勾勒出玉兔丽影,宛若月宫仙境中的神物,而又格外亲切可爱。 

有一首儿歌或许人人都唱过:“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明宽肯定也会唱这首童谣,由此潜移默化,其中的童趣必是润化在他的“生肖兔”里,成为画魂的底色,让每一幅兔画都彰显着“童心兔”气象,纯真、善良、美好的神气溢于画外,兔画之神韵在童心里出彩。

他的《新龟兔赛跑》,将一则老的寓言故事翻出了新的意趣,乌龟的胜出不是因为兔子途中小憇,而是赢在终点撞线的一瞬,利用颈长弹射龟之头部,龟的脑袋率先触线成功,真乃奇思妙想,别出心裁,令人忍俊不禁!

辞旧迎新之际,读明宽的生肖兔画,倍觉安宁祥和之气跃然纸上,从中既看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又触摸到与时俱进精神的脉动,一种文化自信在视觉的感受中油然而生。 

明宽用画笔为美术事业筑梦,期待他在癸卯兔年有更多好作品问世!

 

 

李武兵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放歌山水间》(合作)、《三月梨花飞》、《瑰宝集——献给引滦入津工程的建设者》、《乡恋》、《蓝色的恋情》、《爱·心之吻》,散文集《太阳鸟》,画文丛书之一《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大气功师在美国》、《自然之子——南练禅及其中华元融养生术》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