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积三的博客《演绎史诗的血性汉子》

(2021-07-07 21:11:02)
标签:

曹积三散文

                       

曹积三的博客《演绎史诗的血性汉子》


演绎史诗的血性汉子

 

 

天津电影制片厂的开锣大戏是《红旗谱》。回首这部影片的创作,不能不想起滹沱河畔那几条血性的汉子。他们是执筒的导演“拼命三郎”凌子风、编剧胡苏、出演主角朱老忠的崔嵬,当然还有挥笔写出同名原著小说的梁斌。

滹沱河畔自古多慷慨悲壮之士,这几条汉子继承了燕赵遗风,其故事颇有几分传奇之色彩。

 

 

    1957年,小说《红旗谱》横空出世,震惊了文坛,成为那一时期,小说“三红”——《红旗谱》《红岩》《红日》之首。被评论家们认为是新文学的新成就。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塑造的朱老忠这一形象,大异于旧时的草莽英雄,有着中国农民所特有的民族气魄,继承了民族传统的优良精神。他是横跨新、旧两个时代,找到新方向的农民豪杰。在其血管里,交汇着无产阶级的血液和我们祖先战斗传统的血液。

田汉看罢由其改编的话剧后,曾赋有一诗:

 

清流碧血忍凝眸,

廿载归来恨未休。

苛税不除人不散,

红旗飞满古城头。

 

 

 作品如此之好,影响如此之大,天津电影制片厂将其搬上银幕是情理中事。梁斌曾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作协河北分会主席,为一心一意写他的小说,曾辞天津副市长之位。他与天津有着如此深厚的缘分,将他的大作为天影厂开山,就更在情理之中了。

 当时,天影厂初创,正在招兵买马,北影的“拼命三郎”凌子风,执意要调至天津,为天影奉献心力,北影岂肯放走“凌大帅”,但满足了他去支援天影,执导《红旗谱》的愿望。

  编剧由谁来操刀呢?后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的剧作家胡苏承担了这一重任。他与河北渊源颇深,此前在河北工作有年,曾任河北省首任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任、河北省宣传部文艺处长等职,他与梁斌结有君子之交。

 胡苏先生曾对笔者聊过梁先生的一些逸闻秘事。其中养虎之事颇为有趣。

 

     梁斌一家与战友合影。右下方是“虎子”

 

那是1948年底,淮海战役结束后,梁斌参加“南下工作团”到湖北襄樊地委任宣传部长。一面剿匪,一面防饿虎下山伤人。在保康检查工作时,他发现了一只饿得奄奄一息的虎崽儿,为挽救这条可怜的小生命,便将牠带了回来,起名虎子,由夫人散帼英照料喂养。“虎子”在其精心侍弄下慢慢地长大了。后来随着梁斌的工作调动,“虎子”也跟随梁斌一家人由武汉到了保定。几年过去,“虎子”渐渐地长得如同牛犊般大小,虎性显现。为了防止伤人,梁斌夫妇便将牠送给了保定动物园。梁斌和散帼英念及着它,常常去看望。一听叫“虎子”,牠就乖乖地来了。不幸的是,后来保定发大水,“虎子”跑了,死于追捕的枪弹之下。爱虎如子的梁斌夫妇在京得悉噩耗,痛不欲生。胡苏先生聊至此处,也不禁脸呈痛惜之色。

 胡苏非常欣赏梁斌的才情,为了改编其小说,他反复地咀嚼书中每一个字,将那人物和情节吃得很透,不仅抓住了著作的精髓,而且锦上添花。

 这位一直倡导电影剧本文学性的大家,在改编中擅于拿捏细节,巧设道具,叫人扼腕称奇。

 

     运涛(赵联饰)和春兰(俞平饰)在逗“红靛頦” 。

 

    地主冯兰池(右,葛存壮饰)和狗腿子李德才(赵子岳饰)

 

 

 

 此剧表现的本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严酷阶级斗争,但他却将冀中农村的“红靛頦”鸟描画得如此富有情致。通过这一小小的精灵,既表现了运涛和春兰的爱情,又激化了朱、冯两家的矛盾,把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压迫与反抗写得别出机忬。

 朱老忠催马扬鞭过冯门一场戏,更是精妙之笔。按老令,车过地主冯老兰的宅门,文官必须下轿,武将必须下马,以示卑恭。复仇的朱老忠却不吝这一套,他如龙穿云,似虎跃涧,威风凛凛地驾车驰临门前,当冯老兰差人来拦,他当空炸响一鞭,抽开狗腿子,驱马腾蹄“得得”而过……

 这一鞭,非同小可,不仅打破了锁井镇千百年的老规矩,而且,令这爿土地再也不能平静了!它乃一声霹雳,预示朱、冯两家的世代恩仇即将了结,冯老兰的末日到啦!

 这一鞭,与姐姐的惨死紧密呼应。被逼离乡的朱老忠此番归来,除了复仇便是与唯一的亲人老姐姐团聚,岂料,她早已跳河自尽。闻听此事,他的一颗心还能平静得了吗?一场与冯家的生死决斗还能避免吗?胡苏将惊心动魄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风暴写得别具风神。

 导演凌子风乃了得的一代大师。他曾任延安战地摄影队长,危机关头,跟随毛主席转战陕北,摄下弥足珍贵的历史镜头;并在延安电影制片厂的开山作《边区劳动英雄》中出演主角吴满有。后赴兴山东影,与翟强联袂执导《中华女儿》,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首夺中国电影红色经典时代的国际桂冠。

 凌子风颇为欣赏胡苏的剧本,力主由主演过《宋景诗》、在《老兵新传》中出演战长河的崔嵬来演朱老忠,而且兼演其父朱老巩的双戏码。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这一决定,成为《红旗谱》一剧成功的定海神针。

 崔嵬在接下朱老忠一角的时候,正在为其执导的《青春之歌》做后期,为即将执导的《杨门女将》准备粮草。

 开机后,凌子风迟迟不见崔嵬的影子,便急匆匆找上门去。

“你还演不演了?”

 凌子风掀拳裸袖地喝问。

 崔嵬“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合掌为揖:

“吾兄放心,愚弟岂敢不演!”

凌子风抹着热泪,喃喃着:

“那我就放心了!”

 说着,跪在了崔嵬的面前。

 两条汉子抱在了一起, 盟誓要把《红旗谱》“拍出个样儿”!

 崔嵬没有辜负凌子风的期望,戏,演得相当的认真。

 在拍戏的间隙,他与蔡松龄、赵子岳、赵联等人特意到高阳县拜访故旧。烈日下,赤着臂膀与乡亲们一起下田劳作,寻找朱老忠的感觉。为表现朱老忠入党时的兴奋之情,他还精心设计了一场朱老忠耍七节鞭的戏,不幸片子送审时,给“毙”了,多年后,提及此事,凌子风连呼太遗憾啦

 为拍这部戏,凌子风可谓继晷焚膏,刳肝沥血。他与摄影吴印咸大师反复琢磨每一个镜头,甚至设计多种方案,确保影片拍出淳朴、敦厚的基调和冀中平原的乡土气息;拍出充盈在人物身上的燕赵遗风。对于影片的音乐,他与作曲瞿希贤一起琢磨如何凸显地方特色和人物的气质,最后选用了滹沱河畔农民喜爱的河北梆子为底色音乐,并用唢呐、高胡来刻画人物。

 为《红旗谱》泼洒心血的汉子们,无论是原著梁斌、还是胡苏、凌子风和崔嵬都结缘于滚滚滔滔的滹沱河,他们都曾在那河畔的英雄热土上,经受过革命的洗礼,与朱老忠家乡人民血肉相连。

 梁斌生于河北蠡县梁庄,亲历家乡农民造反的“高蠡暴动”,十一岁便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于保定第二师范学习期间,投身革命学潮;目睹国民党反动派枪杀爱国学生的二师“七六”惨案,更加坚定革命决心。入党后,担任中共蠡县县委领导职务,开展党的地下革命斗争和游击活动。随军南下,在束鹿、衡水、石家庄、邯郸等地领导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

 他不仅是一介书生,更是叱咤风云的革命战士。

 就是在那些出生入死的岁月里,有了生活,有了故事,有了底气,他要为人民代言,要为人民立传,于是《红旗谱》应运而生。

 曾长期生活战斗在河北的胡苏先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恰如崔嵬所说:“我在朱老忠家乡冀中一带生活了很多年。我虽然没看见过朱老忠这么个具体的人,但我看见过朱老忠同辈参加过高蠡暴动的人,而且和他们一起战斗和生活,利益一致,性命相交。”

这也许就是《红旗谱》,一炮走红,铸就红色经典的源由所在。

 

贞如翠竹明于雪

静似苍松矫若龙

 

 

 这是老舍对巨星崔嵬塑造的朱老忠艺术形象的评价。

 他还写道:“看来看去,我忘了崔嵬同志,而认识了一个剧中人,爽爽朗朗的既像崔嵬,又不是崔嵬。极自然地,崔嵬化成了剧中的一位英雄,而且使人相信,那位英雄正是这个样子。”

 崔嵬的表演,出神入化,从骨子里透出中国血性汉子的非凡气韵,令戏剧大师慨叹不已。他因此而成为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得主。

他与蔡松龄、村里,鲁非、赵联、俞平、葛存壮、赵子岳等桴鼓相应,成功演绎了一阕气贯苍穹的英雄史诗。

 

 

 

 

               朱老忠 (崔嵬饰)剧照

 

                 朱老忠与严志和(蔡松龄饰)剧照

 

 

 

 “文革”结束后,新时期来临,胡苏先生先后完成《北斗》和《海风寄语》两部影片。离休之后,他抱着病痒来到滹沱河畔,掬起故土,凝思良久。这位饱经沧桑的老剧作家何尝不想将梁斌的《播火记》《烽烟图》搬上银幕,可叹自己已力不从心矣!

新时期,恰是凌子风晚风奏雅的时节,他与夫人韩兰芳鸾凤和鸣,接连拍出佳作,无暇顾及梁斌的大作。而崔嵬尚未施展拳脚,便于世长辞了。倘若血性的汉子们能再次合作,将《播火记》《烽烟图》拍出一如《红旗谱》那种味道的影片,观众定会大饱眼福,然而,这是永不可能实现的美好之想了。

 

 

大凡经典,多因苦难而生。

浩劫时期,护佑经典,竟也要蒙受苦难,乃至生命。那阵子,胡苏先生被关进“牛棚”,编剧《红旗谱》成为罪恶,打手喝问:“认不认罪?”他不语,摇头表示不予认同,于是随着“噗噗”声,他的身上又多了几条皮带抽出的血印……

梁斌也有同样的厄运:浩劫年间,邪恶势力斗他、批他,喝问:“《红旗谱》是不是大毒草?是不是为王明路线翻案?”他高声答曰:“不是!”那打手一脚将其脚下的高凳子踹翻, 但听“噗通” 一声,梁斌重重地摔倒在地上。邪恶的打手再问:“是不是大毒草,是不是为王明路线翻案?”他站了起来,声音很大,斩钉截铁:“不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可想而知。

何为风骨,这便是答案。

 

                2021311日,于大西洋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