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2019-01-10 03:10:44)
标签:

曹积三散文

                 

  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电影晚报》198545日创刊号头版、二版

    

                                 

             厂长授命

 

 

198411月的一个傍晚,苏云厂长的电话打到《大众电影》编辑部,叫我去北京饭店吃晚饭。当时,他作为中国电影代表团的团长正准备带团出国访问,住在那里等候出发。吃饭时,他说:厂里准备办《电影晚报》,希望我回厂担任主编。厂里的呼唤,义不容辞,叫人兴奋,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我知道,苏厂长和党委书记纪叶先生一直都极为看重弘扬电影文化。 “四人帮覆灭后,长影的创作和生产进入佳境,他们觉得尽管厂里有《电影文学》和《电影世界》两本刊物, 但都是月刊,不能更及时、更快捷地报道厂里的事情,对宣传和发展电影文化不利,便要办一张报纸,弥补这一缺憾。

同时,我更知道,厂里如此安排,也是对我个人生活的关照:来《大众电影》已经四年,进京户口一直没有着落,厂里要为我解决劳燕双飞的困难,这叫人心头暖暖的。

送我回长影那天,去机场的路上,《大众电影》的上级领导,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王杰书记代表协会再三地挽留我,并答应立即解决户口、住房等生活问题,希望送我的车立刻调头,这让我很是感动。可是,晚报开办在即,岂能逃之夭夭。我抱歉地告诉他,如果以后有机会,再为《大众电影》效力。

 

 

                                       

              元老期冀

 

 

《电影晚报》如何办?厂领导未著一词,这让我倍觉责任的重大。作为电影的晚报,历史上没有先例。但我觉得,既然是长影办的报纸,当然要立足长影,但视野不可囿于脚下,而要着眼全国,放眼世界。

当时,电影事业正处于改革开放后的繁荣期,电视业虽方兴未艾,却已露出繁盛之势。促进中华影视腾飞于世界,让广大读者享受以电影文化为主的影视文化,应该是《电影晚报》的宗旨。

晚报,办在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人民电影的红都,显而易见地,应该成为长影人乃至中国影人的一张名片,应该跳荡着他们的脉动,展示出他们的精神风貌。

意识到如此的使命,让人岂敢懈怠?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袁文殊先生

 

 

我赶往北京,拜见影界元老,聆听其期冀和教诲。时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的袁文殊先生正潜心于第五届影代会的文件起草工作,百忙中与我进行了交谈。他说,办《电影晚报》开历史先河,值得称赞。要办出特点,办出风格。路是人走出来的,办报也是一样。他指出中国的电影文化,乃几代电影人创造的艺术文化,它既有对世界电影文化的传承,更有创新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优秀文化、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晚报肩负着传播电影文化的使命。不仅要向电影观众普及,电影工作者们也要学习,这对于提高电影创作的质量很有意义,希望《电影晚报》做出贡献。先生特别强调,全世界都在瞩目中国的改革,渴望通过电影了解中国的变化。但是,我们的电影与人民前进的脚步相比,还难尽人意,《电影晚报》要关心创作,干预创作,有责任呼吁电影艺术家们,不要怕“冒风险”,不要图“走平道”,深入到生活中去,拍出好作品。

当他提腕挥毫一气呵成《电影晚报》四个大字的时候,那隽秀飘逸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他对《电影晚报》的殷切期望。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电影晚报 袁文殊题

 

 

                                 

           “厨师”在先

 

 

把《电影晚报》办成一张什么样的报纸?

我想,它应该不同于一般的报纸,在注重思想性、时代性、实效性的前提下,必须立足于影视,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否则,就失掉了应有的特质。

若打个比方,《电影晚报》应该办成一爿人人喜欢的“好馆子”,要拿得出多种口味的佳肴才行。因此,好厨师至关重要。有了好厨子,才能引来天南海北的食客。这厨子,便是作者。显而易见地,先有作者,而后才能有读者。必须组织一支笔头好,名望高的作者队伍,这是办好报纸的首要条件。

于是,我在京、沪两地,拜访了多位知名评论家、作家、编剧、记者和编辑朋友,向他们知会了办报的理念、聆听其高见,得到了他们热诚地支持。

令我感动的是,得知晚报要开专栏,许多名家竟一呼百应。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唐家仁“鸡鸣影话”专栏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周传基“十日谈”专栏


 

 

由《大众电影》副主编卸任后,专事理论研究的唐家仁先生,一马当先写《鸡鸣影话》。随之,中国影协评论家王云缦先生告诉我他写《自由谭》;《电影艺术》副主编、影评家秦裕权先生答应写《孺子心》;电影学院周传基教授开了个《十日谈》;《人民日报》评论家胡思升先生操笔《随感录》、《中国青年报》评论家王永午先生的专栏为《银屏快语》。

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江增培先生写《画外音》;文艺评论家江俊绪先生写《片言集》;《艺术世界》资深编辑吴承基先生写《偶想录》;影、报两界名宿郑逸梅先生应下两个专栏。

他们说写就写,有的在我离开北京和上海前就赐来了稿子。

回到长春,又有《吉林日报》主编、文学评论家易洪斌先生写《艺苑谈美》、韩志君写《艺廊思絮》、卸任的老厂长胡苏先生写《爱晚斋漫笔》等等。

这些专栏,谈美学,聊理论,说影片,侃人物,讲创作,抨时弊,纵横中外,激扬文字,时代性、现实性熠熠荟萃;妙笔之下既有今事、往事,亦有趣闻、掌故;知识性、趣味性盈盈纸面,赢得各界读者的喜爱。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郑逸梅“银屏忆语”专栏



 

郑逸梅先生乃名扬海上的掌故专家,有“补白大王”之美誉,系当年《申报》《新闻报》《时报》的“老专栏”,今为《电影晚报》又辟《银屏忆旧》和《银屏忆语》两个专栏,可谓老树新花,所撰《玲玉香消记》《“荒江女侠”徐琴芳》《电影的先例》《浦惊鸿烫发殒生》《音容宛在的金嗓子周璇》《姚苏凤在电影界》《〈红粉骷髅〉之谜》《电影演员行列中的诗文篆刻家》《反派影星袁丛美》《蝴蝶与〈明星日报〉》《良友和影星》《〈春水情波〉和潘伯鹰》《银幕上早期的侦探片》诸篇,都是珍贵的电影史料,让读者大饱眼福。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胡苏“爱晚斋漫笔”专栏




 

    胡苏先生从主管艺术的长影副厂长岗位上离休之后,将写“爱晚斋漫笔”专栏,作为一项重要的创作任务,撰写了《国际玩具店》《华君武的一幅漫画》《冷淡酒》《奇异的光斑》《西山闹狼》《在〈黄河大合唱〉诞生的时刻〉》《希特勒之梦》《打游击的“邮局”》《地道里排戏》等多篇文章,回首延安时期的峥嵘岁月,具有文献的品质,为报纸增光添彩。直到逝世前,仍笔耕不辍,他对《电影晚报》的支持令人动容。

与此同时,京沪两地有多位著名的编辑和记者,出于对电影事业的喜爱,甘做没有酬金的《电影晚报》友情特约记者。其中包括《文汇报》驻京记者唐斯复、《大众电影》编辑邹建文、摄影记者周雁鸣、上海电影局评论家陈同艺、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杨文明、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编导绍振堂、副总编关明国等人。他们都与电影界有着广泛的联系,不仅文笔爽利,且人脉好,信息灵通,为《电影晚报》撰写了大量消息、通讯和人物特写。唐斯复神通广大,不仅为《电影晚报》写了许多文章,而且动用了她的人脉关系,联系了我国报纸的驻外记者为晚报提供国际影坛的讯息,使《电影晚报》的许多国际消息,都抢先发在一些国内的报纸之前。《电影晚报》敢于确立只发独家新闻,绝不转载其他传媒信息之特点,与唐斯复的帮助大有关系。沈畹是《电影晚报》聘请的惟一驻厂外记者。她立足上海,利用对电影人及电影界的熟稔关系,及时把握创作的风向、捕捉信息,组织和撰写了大量的重要稿件,为《电影晚报》立下汗马功劳。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唐斯复


 

厂党委书记、剧作家纪叶先生,在百忙中为《电影晚报》撰写重头稿件。

影界翘楚白杨、王家乙、雷振邦、王云阶、于彦夫等都在《电影晚报》留下笔耕之花。《电影艺术》主编、电影评论家罗艺军;文学评论家金钟鸣;电影评论家陈少舟、成志谷;《文艺报》评论家彭家瑾;《解放军报》评论家王泾阳;影片《红高粱》编剧、电影评论家陈剑雨;《黄土地》编剧张子良;《不该发生的故事》编剧乔迈;《少帅春秋》编剧李正、徐陆英;《大渡河》编剧鲁琪;《勿忘我》编剧刘畅园等等,都曾是《电影晚报》的热诚作者,他们的作品,为报纸赢得颇高的人气。翻译家李正伦、甘丽嫚、严敏等多人的翻译作品,如奇葩摇曳,深得读者的喜爱。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照片:时任电影局长的丁峤与主编曹积三热诚交谈,他说:“长影是人民电影的摇篮,

      晚报是摇篮之花,要精心培育。”


 

 

长影厂的《心灵深处》编剧李玲修、《保密局的枪声》编剧金德顺、《贺龙军长》编剧顾笑言、《辘轳·女人·井》编剧韩志君、《飞来的仙鹤》编剧王兴东、王浙滨和作家王霆钧、评论家朱晶、赵葆华等等都曾在《电影晚报》留下他们的妙笔佳文。画家顾炳鑫、姚东辉、关键、书家金中浩、周昔非、等人的作品,都曾为晚报添光增彩。此外,黄婉秋、白英宽、刘伯弘、林芳兵、方青卓、岳红、何亚妮等多位明星演员为《电影晚报》所撰之稿,成为独特的风景。《电影晚报》的热诚支持者难以尽数,这张报纸所以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是众星捧月的结果。

 

 

                                      

             签名雅集

 

 

没有想到,《电影晚报》创刊之前,消息便不胫而走,一时间竟成为上海影界和艺术界的热闻。艺术家们纷纷表达祝贺之情。影界泰斗级的万籁鸣老、剧作家严励先生等人赠我以墨宝,年届九秩又五的著名书画大家,沈括之后人沈迈士老赐我一诗,并赐“大成”墨宝一帧,叫人心头震颤,感动不迭。

此情此景,让我生发众人签名雅集的念头,这样,既可表达人们对《电影晚报》的贺意,同时也是新老一堂,为影视腾飞,团结一心奉献心力的表达,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请沈迈士老题写“中华影视腾飞于世界”,其下由影人亲笔签名,济济一堂,成一雅集。

签名的人士近八十位。

上海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得主汤晓丹;“二十二大明星”之一白杨、张瑞芳、孙道临、秦怡;“金鸡”“百花”最佳女演员得主潘虹;“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得主达式常;编导张骏祥、严励;作曲家王云阶;剪辑师蓝为洁;电影事业家徐桑楚;电影评论家成志谷;演员向梅、郭凯敏。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国美术片泰斗万籁鸣、作曲家金复载。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金鸡”“百花”最佳纪录片得主陈光中;事业家、解说艺术家窦春起。

江西九江地区创作室:“百花奖”最佳影片《乡情》编剧王一民。

上海越剧院:影剧双栖明星王文娟。

中央实验话剧院:“金鸡奖 最佳女主角得主李羚。

上海译制片厂:配音艺术家苏秀、乔榛。

香港新昆仑影业公司:导演李翰祥。

郑州市艺术文化研究中心:“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得主丁一。

西安电影制片厂:电影事业家、“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导演吴天明。

峨眉电影制片厂:“二十二大明星”之一、编导李亚林;“金鸡奖”最佳配角得主贺小书。

八一电影制片厂:“二十二大明星”之一、“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得主王心刚;编剧黄宗江;作曲家傅庚辰;“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得主唐国强;演员赵福余。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影界风流签名雅集


 

北京电影学院:配音艺术家、教授白景晟。

北京电影制片:电影事业家汪洋;“二十二大明星”之一陈强、谢添;导演陈怀恺、阙文、黄健中;演员项堃、俞平;编剧梁晓声;青年演员方舒。

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事业家苏云;编剧纪叶、胡苏;导演苏里、王家乙;“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导演于彦夫;“百花奖”最佳音乐奖得主雷振邦;配音艺术家、“金鸡奖”特别奖得主向隽殊;“金鸡”“百花”最佳故事片导演王启民、孙羽;“二十二大明星”之一、“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导演张园;“金鸡奖”最佳配角奖得主宋晓英;电影指挥家尹升山;“二十二大明星”之一庞学勤;“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导演齐兴家;文化部优秀影片导演常彦、陈家林;译制片编导林白;新锐导演孙沙;摄影师张松平;编剧张笑天、顾笑言、王浙滨、王兴东;总编室主任韦连城;青年演员朱德承、林强诸人。

征得每一位人士的签名,是一项不可小觑的“工程”。带着同一张纸,笔墨一并跟随,天南地北地游走,面示近八十人,其繁缛程度可以想见。第一位签名的是北影《小花》导演黄健中,那天傍晚,上海《艺术世界》的好友吴承基陪我同去造访,得知签名雅集,健中颇为兴奋,可名字签到哪儿,字体是大是小,横书还是竪写,他颇费踌躇,最后,在纸稍后的四分之一处,不大不小的,工工整整地签了名字,体现了这位新锐艺术家的谦逊和认真。方舒的签名是在沈阳飞机场的候机室,她随《日出》摄制组出外景,我们不期而遇。恰巧纸墨我随身带着,她一边签名,一边道:“这个签名太有意思啦!”请吴天明签名是在上海的锦江饭店,当时他作为西影的厂长正与其他几个大厂的厂长为深入改革,在全国调研。他得悉《电影晚报》即将创刊,握着我的手说:“这是件大事,长影是老大哥,许多事走在前面,我们西影全力支持,需要我帮忙的,你吱声!”他叮嘱身旁的柏雨果先生说:“以后,咱们有重要的稿子和剧照,发给老曹!”我说:“《电影晚报》一定为西影发声!”后来,《电影晚报》发了不少关于西影的稿子,为其改革鼓与呼!

这张签名,竟险些遗失。那天,请谢添先生签名后,出了北影的大门,天色已黑。大家兴高采烈地从北太平庄乘公共汽车回大栅栏招待所。途中换车时,我突然发现,手里攥着的那张签名的宣纸和谢添为副刊题写的“春草地”墨宝,从卷着的纸筒中滑落了,不见了踪影。仔细一想,肯定丢在公共汽车上,因为上车时东西还在。当时,车上乘客相当的拥挤,签名那张纸掉到地上,会不会被踩踏得面目全非?不敢往下想。要知道,雅集的签名已过大半,如何是好!只好硬着头皮,去公交车的发车点说明情况,请其帮助查找。万万没有想到,它竟被一位不知名的乘客拾到了,那乘客必定是位有心人,他觉得这份签名和谢导的墨宝一定大有用途,便交给了公交公司。当我见到那张签名和谢先生的墨宝,干干净净,完完整整地摆在面前,十分的震惊,这简直就是个奇迹,不知该怎样感激公交公司和那位拾者。

签名雅集刊于198545日《电影晚报》创刊号头版的显要位置。签名者,大都是中国电影红色经典时代的名士,如今,多已作古,健在者,亦多有可讲的故事,这帧签名雅集,堪称弥足珍贵的文物了。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春草地 谢添倒笔书作



              “春草地”副刊


《电影晚报》除了刊登一过性的讯息之外,更应该有值得保存的、耐看的内容。所以,晚报每期辟出四分之一的篇幅,利用一整版,刊出文学副刊。刊名“春草地”仨字,系由影坛的倒笔书作大家谢添所题,墨似春芽破土,峰如雏笋钻天。遒劲拙朴,韵趣盎然。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春草地”第一期

      198545日《电影晚报》创刊号第四版



   “春草地副刊以发电影人的作品为主,亦发电影业余作者和文学爱好者的习作。作品的种类有电影、电视文学剧本、电影小说、电影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电影故事、电影人物、回忆录、散文、诗歌、绘画、漫画、篆刻、书法、速写等等。

“春草地”首次与读者谋面的,是两个电影文学剧本连载:长影编剧顾笑言的《拉菲克传奇》和珠影编剧刘新屏、李振家的《波斯猫在行动》,配有上海著名画家顾炳鑫的两幅插图;同时,发有两篇散文:长影编剧李玲修的《看《〈船夫〉》、和西影编剧张子良的《梦里说梦》;诗作有北影演员林芳兵的《眼睛》、沈阳话剧团演员方青卓的《核桃》、黑龙江诗人刘畅园的《牛年》,并配发李玲修、林芳兵、方青卓照片各一帧。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电影晚报》春草地版面之一



 

后来,陆续刊登了电视剧本《少帅春秋》;电影文学剧本《花驴》;电影故事《两个人的车站》;电影小说《罪犯利拉》等等。并有劳伦斯·奥利维、黑泽明、凯瑟琳·赫本、李翰祥等人的传记连载:《我的自白》、《黑泽明自传》、《凯瑟琳·赫本传记》、《三十年细说从头》等等。人物特写有吴承基的《赵丹与海墨画社》连载、邹建文的《唐国强在逆境中登攀》《双栖演员郑振瑶》、金德顺的《孙沙这个人》、柳凌的《薛彦东,脚步迈开之后》等诸篇;还刊登了夏公的自嘲诗和白杨等人的诗歌;编剧乔迈的报告文学《落水的、救人的、看客和作家》;散文有:陈少舟的《夏公的家》、导演王家乙的《去延安之前》、作曲家雷振邦的《难忘的握手》、演员刘伯弘的《深情的怀念》;新影编导绍振堂的拍摄散记《南极,在我的镜头里》、演员白英宽的日记六则《拍〈上甘岭〉的日子》;编剧王浙滨、王兴东的生活札记连载《我爱老山兰》等等。

非电影界人士,著名作家苗得雨、上官缨、崔波、邢文国、诗人丁希泉等许多人都曾为“春草地“撰稿,使这块副刊花地,春意朗朗,绿意盎然,繁花似锦。

 


                                      

            追求风格

 

 

一张报纸内容再好,倘若没有得体可人的版面设计和装帧,就会大为逊色。恰如少女,内容乃为心灵,而装帧则是其外表的打扮。《电影晚报》的特色,理应在版式和装帧上有自己的风格以形成特色。大气、疏朗、图文并茂,这是《电影晚报》追求的风格。较大图片,醒目标题,文章标题将呆板的铅字体和活泼的手写体结合起来,尽量多用手写体制版,使版面活泼、灵动。栏目题图、插图、尾花、花边都精心安排,使之具有美感。为了形成这种风格,《电影晚报》每期四版,每一版,我都自己动手画版样,组织插图、题图,校对时,均到印刷厂与排版师傅合作,遇到调整,亦避免破坏风格。

《电影晚报》渐渐地赢得了读者,有的读者来信说:“不用看头版,只要翻开任何一版,就知道这是《电影晚报》。”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电影晚报》版面之一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电影晚报》版面之一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电影晚报》版面之一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电影晚报》版面之一


 

                                          

               读者上帝


 

《电影晚报》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受众。因此,读者便是上帝 。

晚报开辟了《上帝之声》《求索》《晚报沙龙》《银河会》《自由天地》《晚报论坛》《听听观众的声音》《观众评论家》《桂冠属于谁》等多个与读者的互动栏目,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栏目,对电影创作、电影现象、电影风气、电影倾向、电影评奖、电影演员等发表己见,沟通人民群众与电影工作者的联系,反映人民的意愿,促进影视业的发展。这些栏目,得到全国广大读者的欢迎,编辑部收到大量来搞,读者的评论,一针见血,犀利有加,既切中时弊,又富建设性。譬如评论指出:“电影界只听专家的声音,忽略观众的意见”;“电影评奖为什么没有配音演员”“不要一味追求上座率”;评论关注的是“中国电影应当有中国味”;“影视应当表现改革”;“要多为青年着想”;“要生动可信的故事,要生动可信的人物”等等。重视读者的反馈,倾听他们的诉求,不流俗、不溢美,不粉饰太平,提倡健康的批评之风,也是《电影晚报》的风格之一。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电影晚报》 在头版显要位置刊登观众的声音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上帝之声》专栏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晚报沙龙》专栏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银河会》专栏




 

《电影晚报》根据读者关心的热点影视作品和感兴趣的话题,不断组织专题讨论和征文活动,创刊后,便发起《银幕‘新人’形象的讨论》,随后,又相继开展《评论电视剧<</span>新星>征文》和《我最喜爱的一支歌征文》活动。这些活动既吸引了专业的电影人、文学界人士,也吸引了一般的读者和普通观众;既有专家学者,也有普世大众参与。《银幕‘新人’形象的讨论》旨在研讨“何为新人”,激励创作者深入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表现创造和奉献精神,讴歌大写的普通人。《评论电视剧<</span>新星>征文》是广大观众,在“文大”之后,首次在媒体为“改开”中的勇者和智者,擂鼓助威,当然,其引申意义在于激励国人成为勇者和智者。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银幕‘新人’形象的讨论》版面之一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我最喜爱的一支歌”征文》版面之一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评论电视剧<<span style="font-size:12.0pt;font-family:simsun;mso-ascii-theme-font: major-fareast;mso-fareast-theme-font:major-fareast;mso-hansi-theme-font:major-fareast; color:#7030A0;mso-ansi-language:en-GB">新星>征文》版面之一




 

 

《“我最喜爱的一支歌”征文》是为帮助读者交流电影音乐的欣赏所得,认识音乐在电影创作中的作用,提高电影文化水平。这项征文收到全国各地的两万余件来稿,应征者来自各行各业,其中有解放军指战员、工人、学生、  农民、机关干部、教师、文艺工作者和歌曲的创作者等等。最为感人的是,广西法卡山某部53名指战员应征写稿,那稿子是在战斗的间隙,从弥漫着硝烟的前线寄来的。荣立战功的战士王德甫的稿子,是在猫耳洞里开着夜车写就的。许多稿件不仅在艺术上对所爱歌曲进行了分析,而且结合自身的所感所受,生动感人。应该说,这是建国以来,广大广众对新中国人民电影,特别是红色经典时代的影视音乐作品的一次群众性的检阅。征文得到了王云阶、瞿希贤、雷振邦、巩志伟、徐徐、王立平、金复载、刘雁西等数十位影视作曲家和歌唱家的热情支持和颇高评价。

征文和讨论活动,促进了各界读者与电影晚报和电影工作者的关系。与此同时,晚报编辑部还在长春、哈尔滨、集安、通化、沈阳、北京、黄山、合肥等地举办长影新片的首映式和电影讨论会,进一步沟通电影工作者和读者的联系,扩大报纸的影响。在北京举行讨论会时,时任电影局长的丁峤同志在百忙中赴会,和专家、读者一起畅谈电影问题。在合肥举办讨论会时,安徽省文联负责人,著名作家陈登科先生热情赴会,他在发言中留下颇有意味的话,他说:“我们的电影要允许探索,没有探索就不可能前进。我们的电影工作者要有探索精神,要学习黄山上的八音鸟。八音鸟没有八音,就不是珍禽了,希望诸公做珍禽。“八音鸟”之说,成为电影界的美谈。

为能及时和长久地与读者沟通信息,取得联系,《电影晚报》还在长春、吉林、集安、沈阳、通化、哈尔滨、成都等地成立了读者联谊会,组织读者订阅《电影晚报》,定期开展电影活动,受到欢迎。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电影晚报》广告语:

  华夏第一家  读者遍天下

 

              

                                 

             八面来风

 

 

    《电影晚报》的广告语和目标是:“华夏第一家,读者遍天下”。我受命主编后,从零开始,白手起家,从筹备到发行不足四十天,许多工作,特别是发行工作,无法做得充分,开始主要发行渠道是通过邮局向全国发行,随后不久,在长春、哈尔滨、沈阳、成都、北京等地零售,沈阳的读者当天可以通过航空渠道读到当天的报纸。《电影晚报》每期印行三万份。报纸既要办得出色,又要不赔钱,作为主编和报纸的唯一负责人,我倍觉压力之大。带着即将下厂的稿子,腊月里盖着大衣,睡在不烧火的土炕上去拉广告,终于感动了厂家。《电影晚报》刊登的两幅广告,是长影史上的首次,有开山之誉。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电影晚报》刊登的两则广告,开长影历史先河。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电影晚报》评定中国影坛“十大新闻”版面




  

电影晚报》始终坚守立足长影,着眼全国,放眼世界的初衷,拼搏前行。

《电影晚报》评定“1985年中国电影十大新闻”:

一,年轻人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薛白主演的《黄土地》,接连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五项奖,显示了中国影坛的后生可畏。

二,影片《高山上的花环》赢得各界观众的盛誉,被评为《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这是谢晋执导的影片第四次获得百花桂冠,是他坚持革命现实主义道路迈出的新步伐,该片未能获得金鸡奖,引起议论。

三,长影、北影、上影、八一、西影、珠影六家电影厂力图改革现行的影片发行办法,未能成功。

四,肤浅、虚假、模式化的惊险片、打斗片使人生厌,各地影院上座率普遍下降,上海开辟“探索性艺术片专场”,放映有争议的影片,观众盈门。

五,八月,我国第一届新闻纪录电影展览州在长春举行,获得成功。

六,我国第一本为在世的电影艺术家出版的画传《夏衍的电影道路》,在祝贺夏衍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五十周年之际问世。

七,活跃在我国影坛的一批女导演,引起国际影坛的瞩目。

八,一批年富力强的中年电影工作者,走上电影厂的领导岗位,对于他们的作为,人们抱以期望,拭目以待。

 九,在第五届影代会上,苏云等著名电影家被推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的新领导人。

十,香港青年导演严浩执导的影片《似水流年》,获得第四届香港金像奖中的六项大奖。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电影晚报》刊登国际影坛“十大新闻”版面



 

 

同时,《电影晚报》评定“1985年国际影坛十大新闻”:

一,截至1985年底,全世界录像机总数达一亿部。录像商为获得电影版权,进行高额投资,一部影片他们向好莱坞投资高达一千万美元。录像正以雄厚资本改变电影的经营方式。

二,暮春时节,国际影坛名人汇聚比利时安特威普电影成,庆祝“欧洲好莱坞”创建五十周年,创建人乔治·赫特提出向电视挑战的口号:“看电影的最佳场所在电影院,不在电视机旁。”

三,捷克籍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牵动国际视线,他执导的《莫扎特》夺走本届奥斯卡的八尊金像,随后又主持了本届戛纳电影节,把金棕榈奖授予了捷克风格的影片。

四,记念反法西斯胜利四十周年之际,苏联、美国、南斯拉夫第一次携手拍摄追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诗片《狂飙》,导演是苏联的J·纳兹和南斯拉夫的蒙特,演员多为好莱坞明星。

五,六月,以导演于彦夫为团长的中国电影代表团应邀赴苏联参加第十四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十一月,以导演弗··叶尔马什为团长的苏联电影代表团访问在中国。

六,“泛非电影联盟”呼吁拍摄非洲自己的电影,并向全世界募捐。

七,以展出荒诞、恐怖影片为宗旨的国际神秘电影节改弦更张,今年推举一部严肃的反间谍片为最佳影片,电影节主席韦·克劳文宣部他将放弃拍摄“有害于人类”的荒诞、恐怖的影片。

八,表现青少年问题的苏联影片《稻草人》在《苏联银幕》杂志举办的观众评选活动中,同时被评为“最佳影片”和“最劣影片”。

九,日本导演黑泽明执导的历史巨片《乱》在巴黎上映,获得极大成功,法国总理亲自授予他“艺术勋章”。

十,南斯拉夫影片《爸爸亦有闲暇时》获得本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它的年轻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受到南斯拉夫总理的接见。

读者来信说,这两个“十大新闻”彰显了《电影晚报》的眼光和襟怀,我们怎么能不喜欢这张报纸呢!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此系部队战士阅读《电影晚报》的一组照片。

左下系著名导演金韬在与海军战士谈论《电影晚报》和电影欣赏问题。

 

 

 


随着《电影晚报》的知名度不断增加,读者日多,全国除西藏和港澳台之外,各省均有订户。《电影晚报》成为工农商学兵各条战线读者的良师益友,成为人们的爱物。一位河南的读者信中说,他为新婚燕尔的好友订阅《电影晚报》作为新婚礼物;苏州一家铸件厂,为全厂影评活动的积极分子每人订阅一份全年的《电影晚报》作为奖赏。

读者们通过《电影晚报》享受电影文化,许多地方的电影院和放映机构也通过《电影晚报》获得了有益的资讯,四川宜宾电影院就是捕捉《电影晚报》的信息,在放映影片《野山》时,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电影晚报》刊登的有关报道版面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沈醉先生()感谢《电影晚报》刊登他拍摄纪录片的长篇通讯,主编曹积三观看晚报。

 

 

   《电影晚报》创刊发行,受到国际影坛的瞩目,许多世界著名电影艺术家表示祝贺之情,并寄予美好的殷切期望。国际纪录电影大师,荷兰导演尤里斯·伊文思,写来热情洋溢的贺词,他写道:“《电影晚报》与贵国影视事业的普及提高息息相关,她向读者提供最新影视讯息,陶冶优美、高雅的艺术鉴赏情趣;她介绍献身银幕艺术的人们:导演、剧作家、明星……值此《电影晚报》创刊之时,谨向贵报、贵国读者,致以最热忱的祝贺,并预祝《电影晚报》获取巨大的成功!”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著名电影大师尤里斯·伊文思写给《电影晚报》的贺信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家让·米特里 

 日本著名电影剧作家 国弘伟雄

 巴西女演员露塞利亚·桑多斯致《电影晚报》信及题词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德国著名导演波姆

 日本演员田中裕子向《电影晚报》极其读者致意并赠送照片

 

                    

   

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家让·米特里、日本著名电影剧作家国弘伟雄、德国著名导演波姆等多位国际人士,也写来热情洋溢的贺信,祝贺《电影晚报》创刊,并通过《电影晚报》向中国电影同行和广大读者及观众致意。在电视剧《女奴》中出演女主角的著名巴西演员露塞利亚·桑多斯和在电视剧《阿信》中担纲女主角的日本女演员田中裕子等还寄来了照片,对于《电影晚报》和中国观众,致以美好的祝愿。这体现了国际影坛人士对中国电影的关注,这不仅是对《电影晚报》,也是对中国影人的激励和鞭策。



曹积三的博客:《创办《〈电影晚报〉的日子》

  

   贺敬之同志为《电影晚报》题词:“在电影艺术和观众之间架起桥梁,为繁荣电影事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题赠电影晚报  贺敬之 一九八六年七月十二日



1986712日,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贺敬之先生视察长影,他十分关心《电影晚报》的事情,询问相关情况,殷切期望它办得更好。返京前,他兴致勃勃地为《电影晚报》挥毫题词,题道:“在电影艺术和观众之间架起桥梁,为繁荣电影事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贺敬之先生的这一题词传遍长影大院,《电影晚报》和全厂同志都受到很大的鼓舞。

然而,就在贺敬之同志题词后未到一个月,新任厂长以“调整经济关系”,这一不是理由的理由叫停了《电影晚报》。

不是理由的理由——这是最可怕的理由,叫你无从理论。

斯时,老厂长苏云同志已奉调进京,主持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工作。晚报被停刊后,我去向他检讨,没有把《电影晚报》办下去。他说:“检讨?纪叶同志(斯时已离休)一直在表扬你呢!事情我都知道了,报纸办不办,由不得你。影协的一些同志来问我,《电影晚报》办得风生水起,怎么就停了,可惜了。我对他们说,可惜也是好事,可以得个教训。”

我说:“我一直都捏着把汗,怕给厂里赔了钱。我们经过努力,停刊前,已经开始盈利了。”

 苏云同志说:“当初,厂里请你回厂办报,看重的是社会效益,压根儿就没想让你赚钱。厂里每年拿出一个拷贝的钱,就够你们花销了,还在乎你们挣不挣钱吗?晚报办起来不容易,停了,再办,就难了,一张报纸的影响和作用,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苏云同志给了我许多慰藉。

然而,《电影晚报》被停办,使我心疼,久久地令人难以释怀。在长影小白楼里办《电影晚报》的日子,成为一生抹不去的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