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小吃回民小吃美食 |
分类: 食行天下 |
驴打滚,又叫豆面糕,是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了,护国寺的驴打滚卷得均匀,层次分明,一层黄豆粘米面,一层豆沙馅,又香又甜又粘,浓浓的黄豆粉香味。之所以叫“驴打滚”,是因制成后放在黄豆粉面中滚一下,如郊外真骇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挺像我们的糍粑,不过它要多个豆沙馅,也不是一般的糯米做的,所以没有糍粑粘。《燕都小食品杂咏》: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了。
糖耳朵,又叫蜜麻花,因为它形状像耳朵,前人有诗:“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吃过隆福寺和护国寺两家的,隆福寺的硬些,脆些,护国寺的更绵润些,不过,都很甜很香,外面一层厚厚的糖稀,咬下去,糖稀会与面筋粘在一起,但还好,不粘牙,也很好吃,够有特色。超市有一种叫蜜三刀的,就一小块一小块的,没什么形状,但护国寺很奇怪,叫糖耳朵也叫蜜三刀,在我看来,应该是不同的东西才对。
碗豆黄儿,来之前是名字都没有听过。听说为糙碗豆黄儿和细碗豆黄儿,糙是民间的,细的是御膳房根据糙的改进的,我不知道我吃的是哪种,就当是细的吧,吃着心里高兴。这东西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原来常见于庙会的,吃着很纯粹的碗豆香,浓浓的,咬着感觉有点细微的沙沙的感觉,虽然沙沙的,还是非常细腻,入口即化。
糖花卷,一直觉得花卷那卷卷的样儿很可爱,像我原来的发型。家乡的花卷也有甜甜的,但是是白糖做的,上面点缀着漂亮的红红的糖色,粉嘟嘟的。糖花卷是用红糖和面做成的,一圈焦黑色,一圈焦黄色的,细细的一圈,挺别致,也挺香甜的。比家乡的花卷干些,冷了也不硬。
盘丝饼,并没有在我的预算之内,但在点的时候,服务员介绍的,说只有这店儿有,因为太慌乱了,一糊涂就买了。严格说算不上北京小吃,MS山东的,在抻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外面一层一丝一丝的,非常细,很酥脆,里面却很嫩。但我觉得太油了,花花挺喜欢。 炸糕,分为奶油炸糕、黄火面炸糕、江米面炸糕和烫面炸糕。京味小吃中奶油炸糕点是最富有营养的,它是由元朝蒙族人的饮食习惯沿袭下来。蒙古人建元朝后,将一些奶制品带入中原,溶进北京人的饮食中。奶油炸糕一个个金黄色的小球,里面是空心的,酥酥软软的,蘸着很特别的糖粉,炸后,特有的奶油香,浓郁。江米炸糕就是比较咸的了,有点像小时候吃的炸糍粑,不同的是,它松软一些,泡泡的,油很多,虽然香但有点恼火。
糖火烧,是北京人常吃的早点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最先吃的是稻香村的糖火烧,小小硬硬的个儿,干干的,甜甜的,挺香;再接着吃的是隆福寺的,味道差不多,后来听说,首宫舫做这个最地道,赶着去那儿尝了个鲜。不过,话说首宫舫在京城也挺有名的,怎么这店里就这么没人气喃,除了三个小二,一个人没有,黑黑的,点心也少,三小二就守着三堆点心,一堆一品种,不过,态度那是大大的好。糖火烧的味道果然与其他地方不同,更绵软一些,吃着吃着,我怎么觉得像蛋糕,而且是那种我用中筋面粉做出来的,冷了以会会变硬的红糖蛋糕。呵呵,不过,人家是有筋道地多啊。
面茶,有诗“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第一次在隆福寺喝,可能也与吃了不少甜食有关,实在没有喝完,去护国寺又壮着胆喝了一碗,实话,比隆福寺好喝多了,护国寺的麻酱给的足些,也更香一些,厚厚的一层在面茶上面铺着,和在一起,MS芝麻糊的感觉,不过,味道大不一样,芝麻酱那叫一个稠,一个香啊,和着那个小米面,赞啊。小小的一碗可是喝法有讲究啊,正宗的喝法可是不用勺,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边喝,我也学着这样喝,可是那个吃相实在有点不雅,只能偷偷地这样喝了。
墩饽饽,实在是一种二见中情的食物,在护国寺的时候,咬了一口,一个字,普通。我和花花都觉得就是硬版的馒头,咬了一口后,看着里面什么都没有,不信,再咬一口,还是没有,再咬一口,绝望,真的什么都没有,很硬,得嚼。于是把它扔开吃其实好吃的去了,最后,走之前,看着它怪可怜的,人家好歹也是一特色小吃,于是将它丢在包里带回去了,今天早上想吃,拿出来嚼几口,还真香喃,面非常好,不像冷掉的馒头没有劲道一咬面筋就断了,这个小东西很有嚼头,慢慢嚼,有弹性,又嚼出香香的味道。
枣卷果,是回民很传统的一道小吃,特别北京和天津一带的回民吃的比较多。是山药泥和枣泥和在一起做成的,挺香甜的,里面软软的,是山药泥,中间有夹杂着一些枣泥的香甜,外面一层干硬干硬的,有一层糖胶吧。
炒疙瘩,是北京特有的一种面食,将小小的面疙瘩又煮又炒,起源于民国初年,北京和平门外穆老太太和她女儿的“广福馆”,自从炒疙瘩面世后,最初来吃的大多是劳动人民,因为便宜又好吃,后来越卖越有名,许多社会名流也慕名而来。这个小小的面疙瘩以它独特的风格为北方的面食倒是增添了新的花样和口味,加上各种蔬菜粒,感觉一盘都是小粒小粒的,挺可爱,吃着很香很Q。
护国寺小吃店里,一般来说,有两种人,一类就是地道的老北京老人,他们很熟练地向服务员点着各种小吃,一部分就地吃,另外还打包一大包带回家。如果是比较年轻的,那么多半是外地慕名而来的。有一次看着一男青年,拿着一张纸,上面写满了小吃的名字,边排队,边看着纸默默的念着。我每次在护国寺排队的时候,也一直没闲着,排了多久的队,就默念了多久,念着要买什么买什么的,因为每次出来都会忘了把小抄带上,害我每次排到服务员面前,都有点不知所措,老忘了刚才背的那些名字,想着后面还有那么多人等着我,服务员虽耐烦,但还是用急切的眼神盯着我,还时不时地为我介绍,打扰我的思路。慌张啊,慌张啊~~~花花在这种情况下,基本是派不上用处的,什么都不知道,只等在旁边拿钱,搞得我慌乱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