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贾敬华
贾敬华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609
  • 关注人气:19,8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流量消耗过快危机拷问计费监督机制

(2015-10-30 08:26:43)
标签:

智能手机

流量

4g

移动

联通

分类: 通信热评
  流量当月不清零的资费政策刚刚实施,随即有网友吐槽流量消耗过快,并怀疑运营商在“偷流量”。随着多家媒体纷纷报道这一事件,流量消耗过快迅速成为一个舆论热点,三大运营商因此成为舆论声讨的对象。

  
针对用户流量消耗过快的质疑,三大运营商均在第一时间发表声明称报道不属实,不存在“偷流量”的现象。与此同时,一些媒体报道中也采访了多位通信业内的专家,对流量消耗是否过快一事进行分析。通信业内专家一致认为,此次三大运营商的流量当月不清零资费政策,只是改变了计费规划,并不涉及流量计费这一环节。

  从技术层面来说,三大运营商推行流量当月不清零的新资费政策,只是调整计费周期时长,不会对流量计量进行调整。从这一角度来说,通信业内专家的解释是客观公正的。只是,通信业内专家的话,能否得到用户的认可呢?

  纵观前后,流量消耗事件经多家媒体报道后迅速发酵,并演变为三大运营商的一次舆论危机。从表面看来,三大运营商对于危机事件缺乏应对措施。其实不然,面对用户质疑流量消耗过快的问题,三大运营商第一时间发表声明,并请一些知名的通信业内人士为运营商正名。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可是,流量消耗过快的话题依旧成为一个舆论热点,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跳出现有的视线,再来看这一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流量消耗过快事件危机的根源在于,三大运营商的计费系统和实际运营缺乏一种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诚然,目前三大运营商的计费有完善的监管体制,但监督者是政府部门,这种监管明显缺乏公信力。

  在三大运营商公开回应流量消耗过快一事后,媒体和公众仍在质疑,就是因为消费者并不信任运营商和现有的监管部门。从媒体报道可以得知,中国移动组织了流量计费测试,没有发现“手机流量跑得快”现象,并用这些言辞来回应用户质疑。中国联通则发表微博称,流量计费工作是规范、准确的,不存在恶意的虚假计费。

  客观地说,三大运营商针对流量消耗过快的回应确实难以服众,因为三大运营商即当运动员,又当裁判。诚然,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反复强调其计费系统有着严格的检查校验机制,通过了各级主管部门和独立第三方的检测。疑问来了,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是不定时的抽查,还是摆设呢?

  试想,如果三大运营商的计费系统没有问题。在消费者质疑后,为何没有聘请独立的第三方去检测,而是中国移动自己组织了流量计费测试?显然,缺乏公开透明的监管机制,是运营商流量消耗过快事件的真正根源。

  事实上,不止运营商的计费系统缺乏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供电和热力等部门同样缺乏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此前,曾有人在微博爆料称中国75%电表被蓄意加速,供电部门立即出面回应,并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澄清。时至今日,用户对电表的准确性仍持怀疑态度。如果电表的计量引入了独立的第三方来监督,并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管机制,消除用户的质疑并非难事。

  从电表,到手机流量,用户对计费的质疑从未间断过。一直以来,运营商和电力计费都是由政府监管部门负责监管,缺乏独立第三方的监管机制,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流量消耗过快事件,让三大运营商背负了冤屈的同时,也将国内缺乏公开透明监督机制的不足暴露出来。


  注:本文是《新京报》特约稿件,请勿随意转载!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稿件,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获得授权。否则,本人将追究非法转载的责任。
  我开始玩微信了,欢迎加我微信公众号:jiawebjn
  
最新的行业消息,最火爆的行业内幕,敬请关注

  微博:http://weibo.com/jiaweb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