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框计算”的应用前景

标签:
百度框计算搜索李彦宏it |
分类: IT乱弹 |
2009百度技术创新大会上,李彦宏在公布“框计算”技术理念的时候,曾经对“框”的未来进行过一些描绘:
1、除了搜索,门户、SNS、电子商务、博客等服务都有各种各样的“框”,“框计算”将蕴含其中。
2、未来的计算机甚至不用等待启动系统,只要一个“框”,应对来自用户的各种应用需求。
3、未来这个“框”还会扩展到手机甚至冰箱、电视等终端上。
作为技术前沿的敏感者,李彦宏是从大方向的角度来设想“框计算”的应用,我认为,“框计算”的实现必须由具备核心搜索研发能力的企业来推动,并且这些企业还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多领域的技术储备(尤其是语义、人工智能、交互技术及周边)等。
对于一个技术理念、构想或者模型来说,从提出到它推动行业变革,需要漫长的过程。环顾互联网领域,除了搜索引擎,究竟哪些行业与“框计算”有深刻的关联呢?或者说,推动“框计算”,哪些行业将从中受益?
1、SNS交友社区。SNS的本质实际上是解决两个问题——我是谁;我在找谁。不管是Facebook还是Myspace,还是国内的腾讯、开心网,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假设网民提出一个关于交友的请求,他的条件是“人缘好、年龄20岁左右、喜欢互联网……”,SNS网站如何给出相匹配的结果?起码按照现在的技术,很难得到完美的答案。
李彦宏在百度大会上提出了“在框里找女朋友”的说法,当时全场都在笑,实际上这并非一个玩笑话。SNS网站根据“框计算”的架构深入开发,这个问题将得到解答——需求(找个女朋友)、需求分析(将相关的条件转化为一些可量化的标准)、需求满足(将SNS中活跃用户与之进行匹配)。
2、微博客。特意将微博客提出来谈,主要是这种SNS太特殊了,大家可以想想:如果twitter用户达到数十亿,全球人都在上面唠唠叨叨,每天得产生多少杂乱无章的信息?twitter们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让这些絮絮叨叨变得更有价值。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是李开复的粉丝,我想通过twitter了解李开复过去一年都去了哪些地方。现在twitter的搜索功能根本无法满足。Twitter依然是基于关键词匹配,这种信息整理方式显然偏落后。“框计算”正中其下怀。
3、电子商务。“框计算”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智能分发系统”,在互联网海量的商品及相关属性信息面前,这种“分发”很有必要。网购者的需求是多元的,帮助其决策的信息需求也是多样的,在需求提交、分析之后,电子商务平台再将其开放的各种应用“分发”给网购者。
在淘宝和百度有啊,这种思想已经若隐若现,比如淘宝的开放API计划,结合搜索,正好是在打通一个“框”的通路;再比如有啊的标准产品库,同样开放给了其他平台,帮助购买决策。
4、其他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应用上都存在“框计算”的萌芽,比如腾讯QQ的面板顶部有一个框,当我们输入联系人的名字、拼音的时候可以快速定位好友,但如果你输入“天气”,能看到天气预报,这虽然从技术实现上很简单,但本质正是“框计算”。
我有一种感觉,或许未来“框计算”会进行一些分工,变得模块化,各种资源相互合作,并由应用它的主体公司进行架构的整合。由此可能延伸出一些专业的类似“供应商”的企业,而一些大公司则由自己的研发机构来完成技术的布局。
不管如何,我非常期待“框计算”的理念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尽管可能在很多公司并没有提这个概念,但他们实际上做的和想的,正是“框计算”要做的。未来的互联网,这种理念将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