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地震汶川重建捐助情感 |
分类: 心情随笔 |
汶川大地震见证了中华民族撼天动地的爱心力量。截至目前为止,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到达455.02亿元(6月13日)
,其中,来自企业界的捐赠是主流中的主流,不乏王老吉这样出手一亿,清华同方这样出手数千万的企业。不过,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在地震发生时的赈灾期间,几乎所有的都积极捐赠;但一个月之后,震区进入更为漫长、任务更加艰巨的重建家园阶段时,许多企业却是缺位。震区重建家园,企业为何缺位?缺位应不应该呢?
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对于企业这一以盈利为终极目标的主体更是如此。企业致力公益事业,是为了实现和“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供应链、经销商、以及社区、环境良性互动的“正交换”,获得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统一,社会责任和企业利益的统一。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震区吸引了整个社会最强的注意力,企业第一时间做出捐赠,获得的积极回报——包括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是不言而喻。但是,在震区重建家园阶段,企业缺位,却是一个并不明智的做法。
表面上看,重建家园阶段,由于灾难过去1个多月,震区的注意力大不如前,这时候捐赠是“投入回报比”小。但事实上却截然相反。
首先,从注意力角度来看,虽然赈灾时期震区具有足有的注意力,但是参与的企业也多,因此分配到每一个企业上却有限。而重建家园阶段,注意力虽然大不如前,但由于参与的企业少,因此其价值就更加凸显,反而获得更多的注意力。
其次,重建家园是一个系统的,庞大的工程。据专家预测,基础设施等重建,需要5-10年时间,而精神家园的重建,需要20年时间。这样的时间长度和需求广度,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关注和援助,特别是心理援助上的。企业此时有所作为,无疑是雪中送炭,更能彰显企业致力公益事业的真诚,大大增强其公信力和美誉度。
因此,无论是从震区的实际需要,还是企业自身的品牌而言,震区重建家园阶段,企业都不能缺位。无所作为,只会让人们把这个企业品牌,和浅尝辄止、真诚度值得质疑,甚至冷漠,热衷作秀和炒作等负面关键词相联系,同时,也让企业错失一个提升品牌的黄金期。
为了震区的人们,为了重建家园,也为了我们企业自身,企业应该行动起来。
PS:重建家园阶段,企业公益行动排行——
腾讯:5月22日14时,腾讯和成都市政府正式签署了一份投资总额为5.5亿元的合作意向协议,成为灾后第一家来四川投资的企业。为震区重建家园,提供了强大经济引擎。此前,5月18日,腾讯公司再次向震区追加捐款1000万元,其中包含了腾讯员工自发捐助的爱心款200万元。
清华同方:在捐赠1000万之后,在重建家园阶段,联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开展“爱心书包”行动,为灾区孩子提供价值1000万元的10万套爱心书包,并捐赠8个活动教室。更重要的是,清华同方同时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百万祝福征集活动,引发更多的人参与,把亲笔书写的祝福,交给震区孩子手中,为震区的心理援助,为震区重建精神家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华同方还承诺从每台销售的电脑中提出2元,作为爱心书包基金,持续关注震区孩子教育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