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鼓捣江湖八卦了 |
汉语中有大量的隐语和暗语,读者象特务接头,看完,微微一笑,心知肚明。 “狗血”网络意指含义,首先从网络上查找源头,网上解释是由“够shit!” 谐音演变成了“狗血!”这种中西合璧的语言成为网络流行词的并不罕见。有不少音转词成为了民间流行词,诸如“冒号”,由“:”读音意指领导。我曾经考察过中国早期地下社会,发现有些组织的名称是音转而来的,如“啯噜”音转为后来的“哥老会”,“响马”也是“饷马”的音转。后来均约定俗成。大都民间流行词一旦形成意指,往往会自动删除了原始含义,现在的网络用语也概莫能外。
“狗血”是不是“够shit!”音转而来,我不能确定。一旦音转为狗血,就和中国传统狗文化发生了撇不清的关系。狗和狗血在中国古代文化里并非恶的象征,更不是不靠谱的隐喻。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特殊的调情者角色,“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是忠诚、义气的动物,即使“狗腿子”这样的讽喻,也有忠心耿耿之意。古之猎犬和现在的警犬,是暴力的实施者,也有忠义的隐喻。狗自古至今都被人格化,而今的网络上,几乎每天都在演绎人与狗的小故事。很显然,狗在当代,充当情感缺失的替代者。
中国古代有关狗的记载汗牛充栋。《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有赤兽,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有犬戎国。有神,人面兽身,名曰犬戎。犬封国又叫犬戎国,那里的男人都是狗的模样,身上穿着长袍,祖先为盘瓠。生男为狗,生女为美人。由此可见,狗为古代一图腾。
《海槎余录》记载,黎人善射好斗,积世之仇必报,,每会聚亲友,各席地而坐,饮酗顾梁上弓矢,逐旨报仇之志,而众论称焉……饮醉,鼓众复饮,相与叫号,做狗吠之声。辙二三夜。在这个带有民间英雄主义的记载中,大约是以狗为图腾,狗是英雄主义的化身。
瑶族把狗作为图腾,相传有个国王和敌人长期作战,最后说,谁能取敌方首领的首级,就把女儿许配给他,后来一条狗取走了敌方首领的首级,狗带着国王的女儿进山了,并且与她结了婚。
《后汉书》就有记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
《资治通鉴》说:在唐朝初年有“白简、白狗羌并遣使入贡”。
《谈荟》,武则天时有一个酷吏养一个狗,无头,顶上孔如口,昼夜鸣叫。还 记载了一个神犬,把主人的鞋子叼走,主人追赶一里路,家里倒塌了。
相传广东流传义狗救人的故事,说主人在草地上睡着了,狗叫不醒,就不停地跑到河中取水灭火,主人得救了,狗却累死了。
《文献通考》记载,战国时期,有三条狗率领数万条狗参与战争。
《子不语》记载,清代雷州一个猎户养一狗,有九个耳朵,一耳动一下,能打一个野兽,动两下,能打两个野兽,不动,达不到野兽。
当然也有调皮捣蛋的狗。《搜神记》有则故事,说有个老人死了,突然复活,训诫子孙,并鞭打奴仆,吃肉喝酒,后来饮酒过多,现了原形,原来是卖酒人家养的一条狗。
一个美国人爱伯哈德写的《中国文化象征词典》里,把北方和南方对狗的文化理解差异化,在北方,五月初五,人们把纸扎的狗扔进水里去咬恶魔;西南地区,狗是能给人们带来稻谷的神。
……
考据狗血意义的源流,在当代这个热爱宠物的社会,必遭不喜。因为狗血必然和杀戮相关。可我实在好奇狗血怎么隐喻不靠谱了。
《搜神记》讲了一则华佗用狗血治疮故事,很生动。河内郡太守有个女儿二十岁,苦于左腿膝关节生疮,疮痒而不痛,结疤几十天又复发,像这样有七八年了。刘勋接华佗去诊视。华佗说:“这疮容易治疗。要准备稻糠色黄毛的狗一条,好马两匹。”他用绳索套住狗颈,让马拉着狗跑,马疲惫了就换一匹,马跑了三十多里路,狗跑不动了,又叫人步行拖着狗走,共走了大约五十里,于是拿药水给刘勋的女儿喝。他女儿就安静地躺下不省人事,华佗用一把大刀砍开狗的腹部,靠近后脚的前面,把砍开的地方对着疮口,让它在距离疮口二三寸处停下来。一会儿,有一条像蛇一样的东西从疮里出来,华佗就用铁椎针横穿蛇头。蛇在人的皮肉里摆动了很久,一下子不动了,就把它拉出来。有三尺来长,果然是蛇,只是有眼窝却没有眼珠,鳞片又是逆着生的。然后用膏药粉敷在疮上,七天疮就好了。此故事乃是乃是神话,但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狗处于激烈的运动状态,血液流动加速,此时割开狗腹,狗血的味道浓烈。寄生虫吸血,用狗血吸引其从人体内出来。
狗血在古文献里有驱鬼辟邪或是药学价值记载,均没有不靠谱的隐喻。针对网络用语“狗血”一词,我只能说,此“狗血”和中国文化里的“狗血”没有任何关系。

加载中…